首页 历史 熟读三国,我为季汉延续三百年

第451章 拖到主公回师

  夏侯惇虽也挂着差事,可说白了,更多是象征意义——摆在那里镇场子,给人安心。

   真正干事的,还是荀彧。

   书房静得能听见笔尖划纸的沙沙声。

   突然,“哐”地一声,门被猛地推开。

   管家气喘吁吁冲进来,声音都变了调:“老爷!出大事了!”

   荀彧一愣,还没回过神。

   两个探子已从门后快步走入,脸色发白,话也说得急:

   “豫州丢了!夏侯渊将军投降了!袁谭战败,已被活捉!”

   “什么!?”

   “妙才……投降了?!”

   饶是荀彧素来冷静,这一刻也猛地站起身,心头狠狠一震。

   夏侯渊降敌?

   这消息就像天塌了一角,砸得他脑袋发蒙。

   豫州失守、袁谭被俘,自然也是大祸。

   可比起夏侯渊投降,那都不算最致命的冲击。

   “若蒋华强趁势北上……”

   荀彧抹了把额头冷汗,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咱们兖州,恐怕要保不住了。”

   事情太大,他不敢独断。

   立刻派人急召夏侯惇来府商议。

   没过多久,夏侯惇大步踏入书房。

   一听夏侯渊投降,他当场就炸了:

   “不可能!妙才绝不会投敌!”

   “这一定是蒋华强使的诡计!”

   荀彧轻轻点头,语气沉重:“我也信妙才不会轻易屈膝。”

   可他随即压低声音:“但消息已经传开。真也好,假也罢,全兖州马上就要人尽皆知。”

   “我们现在封锁消息?晚了。”

   “关键是——眼下不是夺回豫州的问题。”

   “是……咱们能不能守住兖州!”

   兖州是曹操起家的根本。

   可如今,主力全被抽调去打徐州,境内能战之兵,拢共不到两万。

   拿这两万人,去挡蒋华强十万铁军?

   简直痴人说梦。

   唯一的生路,就是让曹操立刻从徐州撤兵。

   至于找袁绍求援?

   先不说他刚折了七万大军、长子被俘,还有没有心思帮忙。

   就算他肯出兵,千里调将,等援军赶到,怕是陈留城墙早被踏平了。

   夏侯惇听完,久久不语。

   他知道,荀彧说的每一句,都扎在现实的骨头上。

   前线大败、夏侯渊“投降”——这两记重锤砸下来,兖州上下必然军心动摇,民心浮动。

   原本安稳的地盘,转眼就成风中残烛。

   “元让将军,”荀彧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点在陈留城位置,“立刻下令,把各城兵马全撤回陈留!”

   “我们只能死守此地,拖到主公回师!”

   夏侯惇连连点头。

   其实荀彧不只是谋士,他懂兵,会断势,临阵决机也从不含糊。

   反观夏侯惇,打仗从没赢过一次。

   曹操信他,靠的是忠心和资历。

   历史上他独领一军,次次吃亏,连被吕布生擒过,还是靠运气逃回来的。

   换作别人,早没命了。

   可他在内政上真有两把刷子,文武兼顾,曹营里找不出第二个。

   而且武艺也不差,论单挑,典韦许褚之下,没人能稳赢他。

   现在,面对豫州崩盘的战报,他和荀彧想的完全一致:

   豫州丢了可以再打,兖州绝不能丢!

   那是曹操的根。

   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得死撑到底,撑到曹操带主力回来。

   但……

   守住兖州,谈何容易?

   蒋华强手握十万大军,兵强马壮。

   而他们这边,满打满算,两万出头。

   硬拼?送死。

   分防?会被逐个击破。

   眼下唯一的活路,就是缩成一团,死守陈留。

   这是绝境中的绝招,也是无路可走的无奈选择。

   ……

   彭城,曹军大营。

   曹操立于高台,望着远处硝烟弥漫、城墙开裂的彭城,嘴角微扬。

   三日之内,此城必破。

   他手下兵强马壮——曹仁、曹纯、李典、吕虔、李通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攻势一浪接一浪,守城的那点人早就摇摇欲坠。谋士也不少,程昱、郭嘉、陈群,脑子一个比一个灵光。

   统军的主帅,更是曹操亲临。

   兵力上也占着上风。

   再看彭城那边呢?

   统帅是曹豹,谋士顶多算个陈登,兵呢?老的老、弱的弱,连拿得出手的像样部队都凑不齐。

   说实话,彭城能撑到今天,全靠两点:一是曹军没带够攻城家伙,云梯撞车啥的都没到位;二是陈登动了不少脑筋,东补一块、西拦一道,硬是拖住了节奏。

   否则——

   就凭曹豹那两下子,早八百年城门就被轰开了。

   可就算这样又能怎样?

   陈登再聪明,也只是给这口破锅打补丁,顶多让锅晚点漏,不可能修成铁桶。

   仗打到这份上,结局眼瞅着就要见分晓了。

   曹操正准备下令发动最后一波猛攻,彻底踏平彭城,突然,远处尘土飞扬,两个信使从兖州方向狂奔而来,马都快跑废了。

   曹操心头一紧,有种不祥的预感直往上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