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向夏桀商纣看齐
别说那些文武大臣,就连朱棣在看到方孝孺的时候,也不免有些头疼。
也不知道为什么。
朱棣总觉得,只要看到方孝孺就有一种手痒,想要砍人头的感觉。
压下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
方孝孺这位礼部尚书,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想要干什么,自不必多说。
而这,也正是朱棣所需要的。
方孝孺这家伙的人缘虽然不好,人品却是一顶一之人。
被这样一个人,在朝堂上当着面喷,很显然是一件很败名声的事。
所以朱棣故作不知,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道:“爱情有什么事尽管说。”
方孝孺在朱棣造反,攻破京城的时候都没惯着他,现在自然也不会客气。
“陛下承祖宗之基,膺天命之重,今乃怠政荒嬉。昔桀纣纵欲亡国,皆以逸豫为始,祸乱为终!如陛下仍不知悔改,必会怨沸腾,边患频生。弃臣民于水火,则神器易主?江山崩摧,不过旦夕之间!望陛下惕然警醒,勤修德政,毋使宗庙蒙尘?天下寒心!”
一番话言辞激烈,字字诛心。
哪怕明知道方孝孺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亲耳听到他的指责,依旧让所有人心胆俱寒。
尼玛。
方孝孺这个家伙,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他这番话,就跟指着朱棣的鼻子骂,你要继续这么放纵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大明就亡国了。
到时候,你还有什么脸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
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
太上皇可是还在世呢,只不过跟老祖宗修仙去了而已,你这么说岂不是连太上皇都一起骂进去了?
刚才杨溥只是说了一句唐玄宗,就不敢继续往下说。
方孝孺这是真不惯着啊。
虽然朱棣本来的目的,就是让人狠狠地骂自己,好让朱允炆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昏庸犯糊涂。
让他能找到一个理由造反。
可是被方孝孺这么一顿劈头盖脸的狠骂,依旧被气得浑身发抖。
自己兢兢业业那么久,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只不过是上朝迟到了这么一点点,怎么在你方孝孺的眼里,就跟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一样了。
“好……好一个礼部尚书,好一个方孝孺。你作为礼部尚书,公然诽谤君父,朕要是不加以惩戒,以后岂不是什么人都敢在朕的面前胡说八道了?来人啊,给朕拖出去……”
不等朱棣的话说完,三杨已经齐齐地站了出来。
“陛下请息雷霆!”
“陛下息怒!”
“陛下,方孝孺也是太过关心国事,所以一时冲动说错了话,还请陛下恕罪啊。”
不只是内阁大臣们,各部尚书也纷纷站出来,替方孝孺求情。
尽管,大家都不喜欢方孝孺这种古板固执的人。
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值得敬佩。
只要没有化解不开的仇恨,没人希望这样的人就因为一次谏言被皇帝拖出去砍了。
大明建国时间毕竟还短,现在的官员们,很多人心中还是有着自己坚持的。
朱棣咬牙切齿地道:“怎么?难道你们也都觉得,朕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昏君了?”
群臣纷纷跪地。
“臣不敢!”
嘴上说着不敢,却已经是表明了态度。
不敢,不是没有。
朱棣浑身颤抖,可哪怕他是皇帝,在群臣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一意孤行。
咬着牙一字一顿地道:“方孝孺目无君上,廷杖一百,贬官北平知府!”
如果是之前,一百廷杖那跟要人命也没有什么区别。
别说一百廷杖了,就是二十廷杖,都可以要了这些文弱书生的命。
现在却不同。
大明上下,几乎人人都修炼《如龙诀》。
这些文臣自然也不例外。
而且因为常年读书,他们对于《如龙诀》的理解,其实比那些大头兵还要深。
就算实战上依旧比不上训练有素的军士,体质却是飞速增长。
再加上原本是要被拖出去砍了,现在变成了贬官。
大臣们也没有人反对。
两个军士进来,架着方孝孺往外走。
“陛下,老臣句句肺腑之言,还请陛下不要因为小有成就,就怠慢政务,这是亡国之兆……”
方孝孺被拖出去,很快传来噼里啪啦打板子的声音。
即便此时,方孝孺依旧没有丝毫服软。
“陛下……为了大明江山……”
哪怕有如龙诀加身,一百廷杖下来方孝孺也是被打得浑身是血,出气多进气少了。
这也是手下留情的结果。
毕竟,负责廷杖的锦衣卫,也同样修炼了如龙诀。
真想打死人的话,方孝孺绝对活不下来。
“朕累了,明日罢朝,不重要的小事交给内阁来处理。内阁决定不了的话,就交给司礼监!”
哄!
原本因为方孝孺被严惩,而有些噤若寒蝉的官员们,这下子是真的炸了。
懈怠政务上朝迟到,虽然也很严重。
可那些跟朱棣的最后一句话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