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171章 闲扯南北榜案

  把时间线拉到洪武三十年二月......

   这一年,六十九岁高龄的朱元璋须发皆白,重病缠身,眼瞅着时日无多。

   在此之前,他相继送走了嫡长子朱标,以及至亲至爱的马皇后,其余成年皇子,已经外放就蕃。

   身边除了皇孙朱允炆,基本算是个孤寡老人了。

   洪武三十年,是他人生中主持的最后一次科考,却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让人不吐不快......

   起因是,本次录取的51名贡生,无一例外,全部是南方学子。

   上榜者中,来自赣省的考生18人、浙省17人、闽南9人,合计44人。

   其余南方诸省,一共分了七个名额。

   像两湖、两广、云贵川等地,要么少得可怜,要么直接挂零。

   就连朱元璋的老家,天子脚下的南直隶,(后来的安徽、江苏)也仅有区区一人上榜。

   至于北方学子,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这么说的话,哪里有什么南北榜案,分明是赣浙闽科举舞弊案!

   再深入一层,和这些省份的平民百姓也没啥关系。

   本质上,是官僚士大夫相互抱团,看朱元璋岁数大了,对皇权发起的有组织、有预谋的试探。

   试图把控朝堂,高筑壁垒,封锁上升通道。

   若是老朱装聋作哑,一声不吭,没准就当成惯例,写到《皇明祖训》里,作为日后的凭证。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科举的意义所在。

   从诞生的那天起,这就不是简单意义的考试,而是选拔朝廷的官员储备。

   站在封建君王的角度上,是网罗天下,牢笼志士,巩固自家江山社稷的必要手段。

   如此一来,就得平衡各方权益,维护局面稳定。

   毕竟,古代能读得起书的,大多是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一呼百应。

   皇帝如果不给他们安排个事做,导致这些人的才学无用武之地,整天游手好闲,到时候没准就琢磨点什么。

   比如:后来的朱允炆倚重江南士绅,如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辈......

   北方的受了冷落,回头一看,觉得燕王也是眉清目秀,仪表堂堂,有大帝之姿啊!

   得了,弟兄们抄家伙,为了前途拼一把!

   .......

   说起来,南北榜案之初,朱元璋并没有立马翻脸,准备大事化小,息事宁人。

   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清心寡欲,不想再造杀孽,给子孙后代积点德。

   看过榜单之后,只是默念一声: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接着,选了十二个人,每人从落选的试卷中,重新调阅十份卷子,择优录取,增补进士名额。

   意思是,之前选上来的那些贡生,咱咬牙认了。

   但给咱个面子,吃相别太难看,恩科取仕,你们可以拿大头,也给别人分点汤汤水水。

   否则,朝廷的脸面何在,朕的脸面何在?

   现在江北学子群情激奋,闹得那么凶,一旦出了变故,谁来负责?

   可这些人不知怎么想的,依然死不悔改。

   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天作有雨,人作尿炕的大无畏精神。

   上呈的复审结果中,坚称本次进士名单没什么问题,选的都是才高八斗,文笔俱佳的优秀学子。

   公平公正,童叟无欺。

   直到这一步,才搞得两边都下不来台。

   君臣之间,展开了一番心理博弈......

   老朱叹了口气,说:“朕再次重申,你们选的人,维持原议,看在咱的面子上,格外添几个北方学子,好安抚人心。”

   文官们把脖子一扬,面不改色。

   “陛下,臣等无能为力。”

   “江北学子文理不佳,多有忤逆犯上之言。”

   这个说法,简直把老朱给气笑了。

   要知道,元朝的科举次数虽然不多,但每次都是有北方学子上榜的。

   即便是洪武年间,前几次科考,被录取的北方考生,也占到了十分之二三,个别的名次还很不错。

   虽然,从唐朝末年开始,五代十国,辽金西夏等朝代更迭,旋起旋灭,导致北方战争频发,地广人稀,乱了好几百年,经济文化落后......

   而江南水乡相对安稳,粮食富足,读书氛围浓郁。

   可北方那么多省份州府,还能找不出几个会读书的人?

   至此,老朱缓缓起身,虽已经老迈不堪,但凛凛龙威依旧不减。

   “你们的意思是,咱治理天下三十年,不仅把北方管成了文化沙漠,还出了一堆反贼?”

   “甚至,都不如前元的散养模式?”

   文官:“难说!”

   “出了这样的事,你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这么多年,有没有励精图治,好好管理天下?”

   老朱:“看样子,你们是要和朕打擂台?”

   “就是让你们平衡下南北考生的数量,竟敢抗旨不尊,真是岂有此理!”

   “要说北方考生,整体不比南方,这很正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