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61章 拒绝出山!朱标郁闷了!

  李善长面色一凝,眉头微皱。

   心说:怎么没完了呢?

   都答应把土豆给你了,居然还有要求?

   真拿老子当许愿池里的王八了?

   可转念一想,算了。

   人家毕竟是太子,天潢贵胄,理论上说,又是他的晚辈。

   既然开了口,听听也无妨。

   如果不太为难的话,可以酌情考虑。

   “殿下请讲,老夫洗耳恭听。”

   说着同时,两人正巧来到后院一处凉亭。

   因走了许久,腿脚略感酸麻,便在决定此歇息片刻。

   坐下之后,朱标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叔父,以您的才具学识,若余生只在乡间务农,不问世事,未免太屈才了。”

   “自古就有唯贤是举一说,朝廷更不会埋没人才。”

   “所以,侄儿想请您重新出山,执掌中书省相印,担当大任,继续为朝廷效力。”

   “我父皇和朝廷,乃至整个大明江山,都需要您这样一位贤达干练,老成谋国的良才......”

   说罢,诚恳的看向李善长,希望他能应允。

   近一年来,朝中跌宕起伏,连续换了两任中书省丞相。

   先是杨宪,后是胡惟庸......

   但在朱标看来,这二人的能力和威望,不如李善长远甚。

   宰辅一职,国之重器。

   人选自当慎之又慎,绝不能所托非人。

   况且,杨宪和胡惟庸,上位之后,都在暗中培植亲信,结党营私,企图壮大自身权威。

   长此以往,迟早要生出不臣之心,颠覆朝纲......

   这样,中书省的位置,还不如找个知根知底,彼此信得过的人呢。

   毫无疑问,李善长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不仅才干一流,威望足够,而且能震慑的住那些宵小之徒,让大明安心发育。

   至于胡惟庸的想法,则无关紧要。

   到时候,直接让他做右丞相,地位排在李善长之下。

   反正两人有着师徒名分,量他也说不出什么。

   而这番话,在李善长听来,并不那么简单,心脏立马提到了嗓子眼。

   什么意思?

   平白无故的,忽然要请我回去做官?

   难道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抛出诱饵,试探我有没有继续掌权的心思?

   笑话!

   刚过几天好日子,谁会主动往火坑里跳啊!

   等等,不会是......

   念及至此,李善长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脸上笑容依旧。

   “贤侄,容我先问一句。”

   “请我做官这事,是陛下的主意,还是你个人的想法?”

   朱标听罢,坦言道。

   “照实说,是侄儿个人的主见,父皇尚且不知。”

   “不过,只要您肯点头答应,回去之后,我会禀明陛下,相信他会同意的。”

   不去,说啥也不去!

   得知朱元璋没有参与其中,李善长顿感安心。

   最怕的就是,这件事是个阴谋,是老朱有意为之,仍不肯放过他。

   既然是小朱自己的主张,那还担心什么?

   老子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左拥右抱,吃香喝辣,小日子别提多美了。

   那劳什子宰相,有啥好当的?

   再说了,我又不是家养的驴,给根萝卜就上磨转圈。

   心里想着同时,嘴上却另有一番说辞。

   “贤侄,你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看我这把老骨头,我已经感激不尽了。”

   “但老夫年事已高,恐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宰相一职。”

   “好意心领了,但恕难从命!”

   “此事,休要再提!”

   拒绝的如此干脆,朱标一时手足无措。

   放眼天下,芸芸众生,谁不想人前显贵,追逐功名利禄?

   怎么有不愿意当官的呢?

   堂堂一国宰相,权掌中枢,还比不上农夫?

   换了别人,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如今,机会重新出现,人家还是一样的说辞。

   “叔父,请您再考虑考虑......”

   “还望为江山社稷着想,勿要推却。”

   不待朱标说完,李善长老气横秋的叹了口气。

   “该说的都说了,考虑不了一点啊!”

   “落叶归根,我哪都不想去,往后的日子,就待在老家,清闲自在的,挺好!”

   “你也甭费心了,做好太子,比什么都强。”

   “老夫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明的江山,终究要交到那些晚辈后生手上......”

   苦劝无果,朱标也无可奈何。

   但如果就这么走了,还是有些不甘心。

   转而又问。

   “叔父,我进城时,见定远县变化很大,到处都是欣欣向荣之景。”

   “到县衙后,我问了令郎李芳,他说能有今天,全靠您给出的主意,又提到了招商引资什么的......”

   “我既然来了,还请您不吝赐教,给大明江山指出条路。”

   “以及,定远县的发展,能否用到别的地方?”

   听罢,李善长觉得,小朱这孩子不错,斯文有礼,虚心求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