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开局七品县令,为民请命能爆奖励

第301章 积弊根深方寸乱,利刃欲指万顷田

  夜色已深,平章事府邸。

   余瑾独自端坐在宽大的书案之后,神色平静地处理着一些因张元一案而起的后续文书。今日菜市口的血腥犹在眼前,但他的内心却波澜不惊。

   对他而言,张元的伏法,不过是计划中的一环,是为达成更大目标而必须扫清的障碍。

   就在余瑾将最后一封密函批阅完毕,准备起身休息之际,脑海中突然响起了一个既熟悉又略显机械的提示音。

   【叮!检测到宿主完成阶段性事件,系统开始判定……】

   余瑾的动作微微一顿,随即恢复如常。他知道,这是“青天系统”的声音。

   【判定事件一:肃清北凉关定远军,铲除边军毒瘤,清除地方贪腐链条,维护边疆安宁。评价:优。奖励青天值:8000点。】

   【判定事件二:清洗吏部部分积弊,惩处多名卖官鬻爵官员,严厉震慑朝堂歪风。评价:良。奖励青天值:5000点。】

   【判定事件三:果断处决首恶张元及其核心党羽,以儆效尤,严明国法,初步净化官场风气。评价:优。奖励青天值:6000点。】

   一连串的提示音在余瑾脑海中响起,青天值的数字也在不断跳动。

   【当前青天值余额: + 8000 + 5000 + 6000 = 点。】

   余瑾看着脑海中浮现的青天值余额,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波澜。这些数值,对他而言,更像是对自己近期所作所为的一种量化反馈,是他达成目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附带产物。

   他更关心的,是当前波谲云诡的朝堂局势,以及隐藏在平静表面之下的汹涌暗流。

   皇帝在吏部暂代人选上的妥协退让,以及深夜密谈中毫不掩饰的深深顾虑,都清晰地昭示着一个事实——司空卢颂等老臣的势力,比他最初预想的还要盘根错节,还要根深蒂固,甚至已经到了连手握皇权的天子也要忌惮三分、投鼠忌器的地步。

   这绝非一个好兆头。

   就在余瑾蹙眉沉思之际,书房外传来了诸葛亮温和的声音:“主公,夜深了,还在为国事操劳?”

   “孔明,进来吧。”余瑾应道。

   诸葛亮缓步而入,手中轻摇羽扇。他见余瑾眉宇间带着一丝凝重,便知晓其心中所虑,微微一笑道:“主公可是在为如何彻底根除卢颂等老臣的势力而烦忧?”

   余瑾点了点头,没有隐瞒:“不错。今日之事,看似我们占了上风,张元伏法,吏部也暂时落入我们能影响之人手中。但陛下的态度,却让我意识到,想要真正撼动卢颂这些人的根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诸葛亮在余瑾对面坐下,眼神深邃,轻摇羽扇:“主公所虑极是。这些世家门阀、朝中元老,之所以能够尾大不掉,势力盘根错节,其根源并不仅仅在于他们在朝堂之上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起来:“更关键的是,他们掌握着这个国家最核心的几种资源。其一,是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本是至理。但如今,大量的良田沃土,却通过各种手段,或明或暗地集中在这些世家大族手中。他们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坐拥万贯家财,却让国库日益空虚,百姓流离失所。”

   “其二,是书籍与知识。书籍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长期以来被少数人垄断。寒门子弟想要读书识字,难如登天。而这些世家,却坐拥书城,子弟自幼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其三,便是由此衍生的人才晋升通道。科举取士,本是为国选材的良策。但长年累月下来,考官多出自世家,评判标准也难免有所偏颇。久而久之,寒门子弟即便侥幸金榜题名,也往往难以得到重用,而世家子弟却能凭借人脉关系,轻易身居高位。如此一来,朝堂之上,自然是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

   诸葛亮一番话,鞭辟入里,直指问题核心。

   余瑾静静地听着,诸葛亮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解开了他心中一些模糊的困惑。

   余瑾之前更多的是从权谋和人事斗争的角度思考问题,却忽略了这些更深层次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根源。

   当听到“土地”二字时,余瑾的眼睛猛地一亮!

   没错!土地!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土地都是国家和百姓的命根子!这些世家门阀之所以能够如此嚣张跋扈,不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从而控制了财富和人口吗?

   如果能从土地入手,清查全国田亩,限制土地兼并,将那些被侵占的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百姓,那么不仅能充盈国库,更能从根本上瓦解这些世家门阀的经济基础!

   然而,这个念头一起,余瑾心中便涌起一股巨大的寒意。

   清查土地!

   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历史上,任何一个试图触碰土地兼并问题的改革者,几乎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风险。轻则身败名裂,重则家破人亡,甚至引发全国性的动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