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传子孙
在青岩镇,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传子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子孙个个不如人。”这句谚语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祖辈的智慧与后辈的命运紧紧相连,时刻警醒着人们,做人做事不可过于精明,要为子孙后代留有余地。而镇上赵、钱两家的故事,便是这句谚语最生动的注脚。
精明的赵家
赵家的当家赵老爷子,那可是青岩镇出了名的精明人,人称“赵精算”。年轻时,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镇上的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无论是与人谈买卖,还是处理各种事务,他都能巧妙地算计,分毫必争,从来不吃一点亏。
有一回,镇上的粮商老李急着出售一批粮食,因为家中有急事需要用钱周转。赵老爷子得知后,便带着几个伙计前去议价。老李开价本就不高,可赵老爷子还是不依不饶,拼命压价。他先是挑出粮食里的些许杂质,说这影响了粮食的品质,又借口市场行情不好,压低收购价。老李无奈,为了尽快筹到钱,只好忍痛以极低的价格把粮食卖给了赵老爷子。赵老爷子这笔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在镇上得意地炫耀了许久。
还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通往集市的路,需要各家各户出钱出力。赵老爷子心里一盘算,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直接好处,便想尽办法推脱。他先是装病,说自己身体不好,无法参与修路;又在分摊费用时,故意哭闹,说自己家境贫寒,拿不出钱来。最后,村里其他人只好无奈地多承担了他那份费用和工作。赵老爷子就这样巧妙地避开了修路的麻烦和花费,还暗自得意自己的精明。
在赵老爷子的精心算计下,赵家的财富越来越多,日子过得越发富足。他在镇上盖起了气派的大宅子,购置了大量的田产,成为了青岩镇首屈一指的富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老爷子的精明也渐渐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他的儿子小赵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变得精明世故。小赵长大后,接手了赵家的生意。他做生意时,和父亲一样,处处算计,毫不留情。与合作伙伴谈生意时,总是想尽办法压低对方的利润,自己独占大头。渐渐地,镇上的人都知道小赵做生意太精明,不好打交道,都不愿意再与他合作。赵家的生意因此一落千丈,客户越来越少,利润也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小赵的为人处世也让人诟病。他在镇上横行霸道,仗着自家有钱有势,经常欺负邻里。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不小心踩到了赵家的门槛,小赵竟然不依不饶,要求邻居家赔偿。邻居家本就家境贫寒,哪里赔得起?小赵便带着家丁到邻居家大闹一场,还砸坏了不少东西。这件事在镇上引起了公愤,大家都对赵家父子心生怨恨。
随着赵家的生意越来越差,家庭内部也开始出现问题。小赵的妻子因为受不了他的自私和霸道,经常与他争吵。夫妻关系逐渐恶化,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压抑。而小赵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受到了不良影响。他们从小就学会了自私自利,不懂得关爱他人。在学校里,他们仗着家里有钱,欺负同学,成绩也一塌糊涂。老师多次上门家访,希望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小赵根本不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
宽厚的钱家
与赵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钱家。钱家的当家人钱老爷子,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待人接物总是十分宽厚。
在青岩镇,钱老爷子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他做生意从不缺斤少两,也不会以次充好。顾客来店里买东西,他总是热情招待,耐心服务。如果遇到家境贫寒的顾客,他还会主动让利,甚至有时候会免费赠送一些生活用品。镇上的人都很信任钱老爷子,都愿意到他的店里买东西。因此,钱家的杂货店虽然规模不大,但生意却一直很红火。
有一年,青岩镇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家都面临着断粮的困境,生活陷入了绝境。钱老爷子看到乡亲们受苦,心里十分难过。他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那些受灾的乡亲们。不仅如此,他还组织镇上的富户一起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的乡亲度过难关。在钱老爷子的带领下,青岩镇的乡亲们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这场灾难。乡亲们都对钱老爷子感恩戴德,钱家在镇上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钱老爷子不仅在生意上诚信待人,在生活中也是个热心肠。邻居们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村里的王奶奶年事已高,子女都在外地打工,生活无人照料。钱老爷子便经常去王奶奶家看望她,帮她打扫卫生、劈柴挑水,还会给她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王奶奶逢人就夸钱老爷子是个大好人,说他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
在钱老爷子的言传身教下,钱家的子孙们也都继承了他的优良品质。他的儿子小钱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长大后,小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在外地做了官。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当地的百姓对他赞不绝口,都称他为“青天老爷”。小钱虽然身在外地,但他始终心系家乡。每次回到青岩镇,他都会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外地的特产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