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民间谚语故事大全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民间谚语故事大全 东风入律 1950 2025-03-15 23:08

  在一个宁静而古朴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勤劳朴实的村民。这个小村庄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孕育出无数的故事与传承,而“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这句民间谚语,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在村子的岁月长河之中,见证着村民们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起起伏伏。

   村子里住着一位名叫陈老汉的老人,他年逾古稀,脸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深深皱纹,那双手更是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一般,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往昔劳作的痕迹。陈老汉一生都与土地为伴,对庄稼的习性了如指掌,是村里公认的种地行家,而这句谚语,便是他从自己的祖辈那里听来,又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宝贵经验。

   年轻时候的陈老汉,有着用不完的力气和满腔的热情,一心扑在自家的田地里。那时候,村子里的人们大多靠种植豆子和地瓜为生,这两样作物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也是维持生计、换取生活用品的重要依靠。

   每年一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陈老汉便开始格外留意节气的变化。寒露时节,秋风瑟瑟,吹得田野里的庄稼沙沙作响,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收获的讯息。豆子们经过了春夏的生长,此时已饱满地挂在豆荚里,沉甸甸的,把豆秆都压弯了腰。

   记得有一年,寒露将至,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觉得豆子看上去还绿莹莹的,觉得还不到收获的时候,便想着再等等,说不定还能多长一些。可陈老汉却不这么认为,他看着天空中渐起的凉风,感受着那一丝秋意,心里明白,豆子这时候已经到了该收割的时候了。

   “豆子寒露使镰钩啊,孩子们,这节气可不会骗人,再等下去,豆子熟透了,那豆荚可就该炸开了,到时候豆子撒一地,收都收不回来咯。”陈老汉站在田埂上,对着那些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道。

   可那些年轻人哪里肯听,他们觉得陈老汉年纪大了,做事太过保守,说不定这豆子还能再长个几天,让颗粒更饱满些呢。陈老汉见劝不动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转身回了自家的田地,操起那把磨得锃亮的镰刀,弯下腰,开始收割自家的豆子。

   那镰刀在他手中挥舞着,一镰下去,一丛豆子便被割倒在地,陈老汉的动作熟练而沉稳,仿佛与这片土地、这些庄稼融为了一体。他的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珠,可眼神里却透着专注和坚定,在他心里,这不仅仅是在收割豆子,更是在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守护着一份对土地的敬畏和承诺。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没听陈老汉劝告的年轻人开始后悔了。原本还绿莹莹的豆子,随着气温的进一步降低,豆荚渐渐变得干枯,有的甚至开始自动炸裂开来,里面的豆子噼里啪啦地掉落在地上,被风一吹,散得到处都是。看着自家田里洒落的豆子,那些年轻人急得直跺脚,赶忙跑去请教陈老汉该怎么办。

   陈老汉看着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并没有责备他们,只是叹了口气说:“孩子们啊,这种地可不能光凭自己的想法,老祖宗留下来的谚语那都是经过了多少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呀,‘豆子寒露使镰钩’,这寒露一到,豆子就该收了,错过了这个时候,就只能损失咯。不过现在也别太着急,能收多少是多少吧,就当买个教训了。”

   在陈老汉的帮助下,那些年轻人赶忙拿起镰刀,开始尽力去收割还剩下的豆子,可即便如此,他们的收成还是比陈老汉家少了许多,从那以后,他们便对这句谚语深信不疑,每到寒露时节,再也不敢耽搁,早早地就去田里收割豆子了。

   而地瓜的收获,同样有着它的讲究。霜降之前,地瓜还在地里继续积攒着养分,藤蔓依旧翠绿,仿佛还在努力生长着。可一旦霜降来临,那一层薄薄的白霜就像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告诉人们地瓜已经成熟,可以收获了。

   有一年,村里的刘婶子家种了一大片地瓜,那地瓜地长得郁郁葱葱,藤蔓爬满了整个田垄,看着就让人欢喜。眼瞅着霜降就要到了,刘婶子想着自家的地瓜长得这么好,说不定早点收回来能卖个好价钱,便没等霜降,提前几天就叫上家里人去挖地瓜了。

   当他们把地瓜从地里挖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地瓜的个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有的地瓜还没长熟透,吃起来口感也差了些。刘婶子心里很是纳闷,自己这平时又是浇水又是施肥的,怎么这地瓜就没长好呢?

   正巧陈老汉路过地瓜地,看到刘婶子一家在挖地瓜,又看了看那还没完全成熟的地瓜,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走上前去对刘婶子说:“刘妹子啊,这地瓜可得等到霜降收啊,霜降前的地瓜还没吸足地里的养分,没经过那霜一打,它就还没熟透呢,你这提前收了,可就亏咯。”

   刘婶子听了陈老汉的话,这才恍然大悟,心里懊悔不已,可事已至此,也没办法了,只能把这些没熟透的地瓜留着自家吃,原本想着卖个好价钱的打算也落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