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油画中的潜意识诉求
凌久时站在一幅油画前,身姿挺拔,眼神专注而深邃。他身着简约的休闲装,更衬得气质出众。
此刻,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动作带着几分大男孩的羞涩。
终焉蹦蹦跳跳地来到他身旁,一双明亮的眼睛满是好奇,她披肩的散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凌凌哥,你还懂画啊?”
终焉清脆的声音在房间内响起,带着孩童般的天真与好奇。
凌久时嘴角微微上扬,眼神温和地看向终焉。
“额,我不懂。但是我懂心理学。”
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一旁的谭枣枣眨了眨眼睛,满脸不解,精致的眉微微皱起。
“这心理学和画儿有什么关系啊?”
声音里透着疑惑。
凌久时一听,立马来了精神,眼神变得更加明亮,开始张嘴输出一大段专业术语。他的语速适中,语气坚定而自信。
“这是一个,通过色彩选择、构图设计和人物姿态,无意识地构建出充满张力的心理空间画作。折射出人类共通的精神困境与对自由的永恒追寻。”
谭枣枣看着凌久时,脸上露出有些无力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
“凌凌哥……说人话。”
凌久时笑了笑,调整了一下状态,继续耐心解释。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看,大面积使用的暗红色,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这种饱和度极高的颜色通常与激情、危险和压抑感相关联。
红裙的厚重质感和拖尾设计,在视觉上形成沉重的下坠感,象征着某种难以挣脱的心理负担。
金丝刺绣的华丽细节看似装饰,实则构成了‘甜蜜的枷锁’——就像现实中人们常被物质享受、社会身份等外在因素束缚,表面光鲜的背后是精神层面的禁锢。”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画作上的相应部分,眼神专注而认真。
众人听后,连忙点头表示理解。
凌久时见他们真的理解了,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便继续往下解释。
“还有这,人物的无脸化处理是极具深意的创作选择。在心理学中,面部是个体身份认同和情感表达的核心载体。
当画家刻意隐去五官特征,实际上是将个体具象身份消解为更普遍的精神符号。
这种模糊处理让观者更容易将自身经验投射其中,暗示着‘被禁锢者’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在现实中感到束缚的群体。”
“意思是说,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进这画里?”
谭枣枣好奇地问道,眼神中充满期待。
“对。”
凌久时肯定地回答,随后,他更是神情严肃又认真,指着画继续讲解。
终焉看着他这副样子,脑海中莫名浮现出自己数学老师上课时的模样,不禁嘴角微微上扬。
“……女人手里握着的钥匙构成了画面最具矛盾性的心理意象。钥匙既是工具,也是权力的象征,它同时指向封闭与开放两种可能性。
手指因用力而扭曲的细节,暴露了其内心的焦虑与挣扎:渴望突破现状,却又对未知充满恐惧。
这种矛盾心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趋避冲突’,反映出人类面对改变时既向往又犹豫的普遍心态。”
凌久时的声音低沉而富有感染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在众人的心上。
这一话出,终焉的脑海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那是一种微妙的感觉,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只是一瞬间的时间,那东西又消失得很快,快到感觉出来的下一秒她就忘记了这个感觉,她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迷茫。
“……窗外明亮绚烂与室内昏暗封闭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构建出典型的‘内与外’心理空间。
画家通过色彩与光影的强烈反差,将这种内心冲突外化为视觉语言,让观者直观感受到主体的精神困境。
女人的姿态同样传递出丰富的心理信息。微微前倾的身体和凝视窗外的目光,构成了明确的‘向往’指向。
这种身体语言在心理学中被视为潜意识的外化表达——即使现实中的束缚难以打破,精神层面的渴望依然通过姿态不自觉地流露。
有趣的是,她并没有真正转身或做出行动,而是保持着观望状态,这暗示着许多人在面对困境时的矛盾心态:既有改变的愿望,又缺乏付诸行动的勇气。”
凌久时滔滔不绝地讲解着,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从集体潜意识角度分析,这幅画唤起的共鸣超越了个体经验。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禁锢与自由’始终是永恒的心理主题。
画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这种集体性的心理困境转化为视觉符号,引发观者的深层情感共鸣。”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陷入了对画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得不说,凌久时对心理学的研究真的很深入。他不懂画作,却能从构造、色彩、甚至从角色形态或神态里琢磨出了画作者的心理景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