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大唐凌烟志

第92章 李轨凉国政权的没落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965 2025-03-18 16:10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底,已经持续两年之久的旱情尚未好转,皇帝李渊在两仪殿召见户部尚书刘文静商议赈灾之事。

   两仪殿位于太极宫内廷区域,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因其位置较为私密,适合皇帝与少数大臣商谈国事。

   唐初赈灾主要由户部负责。户部作为中央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因此在赈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包括调配粮食、资金等资源,以确保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义仓也在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义仓是唐代设立的专门用于备荒救灾的仓储机构,分布在州县和乡村,负责在灾荒时期向灾民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义仓的管理和运作由地方政府负责,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赈灾。

   李渊正在与刘文静商议之时,宫廷内侍送来一封来自甘肃凉州(今甘肃武威)的一封情报。

   在唐朝,探子送回的书信通常被称为“情报”或“谍报”。这些书信包含了重要的军事情报或政治情报,用于向朝廷或将领汇报敌情、动向等重要信息。为了确保情报的安全传递,唐朝还采用了多种保密措施,如泥封、火漆、符契等加密手段,以及“字验”密码系统。

   李渊展开情报,内称曾被自己称为小兄弟的凉王李轨听信谗言,毒杀忠良梁硕,又不顾民众死活,行迷信之举,目前凉国政权混乱不堪,内部矛盾日益激烈,正是唐朝出兵平定河西地区的好时机。

   前文我们提到过,梁硕担任李轨凉国政权的吏部尚书,他是一位深具智慧和谋略的谋士。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一股刚毅之气。梁硕不仅学识渊博,且善于洞察时局,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李轨对他极为倚重,每逢重大决策,必先征求梁硕的意见。梁硕虽身居高位,却从不结党营私,一心为李轨的霸业殚精竭虑。

   然而,梁硕的忠诚与智慧并未为他带来长久的安宁。当时,河西地区的胡族势力日渐强盛,梁硕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心中隐隐不安。他深知胡族骁勇善战,若不加以防范,恐成大患。于是,他多次向李轨进言,建议加强对胡族的监察与防备,以防不测。

   一次朝会上,梁硕再次向李轨进谏:“主公,胡族近来频繁活动,其势渐盛,若不早作防备,恐生变乱。臣建议加强边境巡查,增派兵力,以防不测。”

   李轨听后,眉头微皱,沉吟片刻道:“梁卿所言极是,但胡族素来与我交好,若贸然加强防备,恐引起猜忌。”

   梁硕正欲再劝,一旁的户部尚书安修仁却冷笑一声,插话道:“梁尚书未免太过杞人忧天。胡族虽强,却未必敢轻举妄动。若因此引起边境紧张,反倒得不偿失。”

   安修仁出身于一个显赫的粟特家族,其家族在凉州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粟特家族属于胡族。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粟特人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或“粟特胡”,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由于他们居住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即粟特地区),因此被归类为胡族。李轨在凉州自称凉帝后,安修仁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掌握枢密事务。

   梁硕听闻安修仁之言,心中不悦,但碍于朝堂礼仪,只得压下心中不满。

   安修仁与梁硕素来不睦,二人因政见不合,尤其是对待胡族势力的态度各异,早已心生嫌隙。安修仁为人圆滑,善于逢迎,深得李轨信任。他见梁硕屡次提出防范胡族之策,心中不满,认为梁硕此举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力。于是,安修仁暗中与梁硕对立,伺机报复。

   不久后,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前往拜访梁硕。梁硕因忙于政务,未能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仲琰。李仲琰年轻气盛,心中不悦,认为梁硕轻视自己,遂对梁硕心生怨恨。安修仁得知此事后,趁机煽风点火,与李仲琰一同向李轨诬告梁硕谋反。

   一日,凉王李轨召见梁硕,神色凝重地问道:“梁卿,近日有人告你谋反,可有此事?”

   梁硕闻言,心中一惊,连忙跪下辩解道:“主公明鉴,臣对主公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此必是小人诬陷,请主公明察!”

   李轨见梁硕神情恳切,心中虽有疑虑,但一时难下决断。

   两日后,安修仁再次趁机进言:“主公,梁硕平日目中无人,连少主都不放在眼里,其心可诛!若不早除,恐成大患!”

   李轨听罢,心中疑虑更深,最终下令以毒酒赐死梁硕。

   梁硕跪在凉王府中,望着案上那杯泛着幽光的毒酒,惨然一笑:"大王,臣为河西呕心沥血,今日竟得此报?"

   他转头看向安修仁,这个胡商出身的佞臣正躲在李轨身后,嘴角挂着得意的冷笑。

   "梁卿,你...你与薛举暗中勾结..."李轨的声音有些发虚,他不敢直视梁硕的眼睛。殿外秋风呼啸,卷起漫天黄土,仿佛在为这位忠臣送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