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大唐凌烟志

第156章 唐高祖赐姓封王布棋局 罗艺大败夏军回敬大礼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960 2025-04-03 15:32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八日,唐高祖李渊对北方军政体系作出重要调整。

   太极殿上,唐高祖李渊凝视着北疆舆图,手指划过河西走廊,说道:"昔年杨雄助隋定鼎,今其子绥靖西陲,当承父志。"遂挥毫在诏书上朱批:"擢杨卿为纳言,总领门下。"

   宰相裴寂手持笏板出列进言道:“陛下,杨恭仁镇抚凉州三载,羌胡宾服,当为国之柱石。”

   由此,唐朝朝廷将出身弘农杨氏的凉州总管杨恭仁擢升为门下省长官"纳言",这位隋观王杨雄之子在凉州总管任上以"绥抚边鄙,甚得人心"的政绩,成为其晋升的重要依据。史书强调其"素有能名",这项任命既体现了新建立的唐朝政权对关陇集团旧族的倚重,也透露出高祖通过启用前朝宗室成员来彰显政权包容性、借助其威望巩固西北边防的深意。

   幽州都督府内,唐廷信使快马送来另一道敕令。罗艺抚摸着诏书中"赐国姓,封燕郡"的字样,心中甚是激动。

   幽州总管罗艺(字子延)被唐高祖李渊赐予皇族"李"姓并晋封燕郡王,这位早在武德元年便献地归附的将领,因掌握幽州精锐"突骑"而成为唐朝强化北方军事屏障的关键人物。

   唐廷此次封赏不仅意在安抚地方实力派,更为后续对抗窦建德势力作出战略准备。

   罗艺帐下突骑统领薛万彻按剑笑道:"主公今为皇族,我等当效死力!"

   罗艺却望向南方若有所思:"窦建德拥兵二十万,朝廷此封,怕是要借我幽州铁骑为盾。"

   话音未落,斥候急报已至:"窦贼前锋抵衡水!"

   当时,唐朝官员任免遵循严格的行政程序。尚书省吏部作为主管机构,依照《唐六典》规定执掌"天下官吏选授",具体事务由吏部尚书统领,下设司封司负责爵位授予、司勋司管理勋级评定。

   时任吏部尚书封德彝(字文懿)以"明达吏事"着称,在其主持下,官员任命形成层级分明的体系:五品以上需经中书门下"制授"并由皇帝亲自画敕;六品以下则由吏部通过考察身(体貌)、言(言辞)、书(书法)、判(决断)的"铨选"程序确定;重大人事任命还需政事堂会议审议。

   杨恭仁获授的纳言之职作为正三品宰相级要职,必然经过高祖与裴寂等重臣的集体商议,而罗艺受封郡王的殊荣更需履行尚书省奏请、门下省审核、中书省宣奉的三省联署程序。

   历史发展印证了此次人事调整的深意。就在此次任命两日后的十月十日,新晋燕郡王李艺(即罗艺)便率军在衡水大破窦建德部,向朝廷的恩赐回敬了一份大礼,同时也显示出唐初人事布局与军事行动的高度协同。

   唐代衡水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一带,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地处黄河故道与滏阳河交汇处,是河北地区南北交通要冲。

   今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东与沧州市及山东省德州市接壤,西邻石家庄市,南接邢台市,北靠保定市与沧州市。这片土地不仅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作为大禹治水划定的九州之首冀州的核心区域,衡水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冀州古城遗址至今仍矗立于此,其残存的城墙与出土文物生动展现着古代城市营建智慧,成为研究汉唐时期北方城邑形态的重要实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衡水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印记。起源于清代的衡水内画,以毫厘之间的精微笔触在鼻烟壶、水晶瓶等器皿内壁创作书画,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工艺美术完美融合,被誉为"鬼斧神工"的艺术瑰宝。

   与之相映成趣的深州形意拳,作为中国四大名拳之一,自清代李洛能创派以来,以其"象形取意、形神兼备"的拳理,在武术界开枝散叶,至今仍是中外武术爱好者研习的重要流派。

   此外,自然与人文在此和谐共生。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华北平原唯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水域、沼泽、草甸、林带交织成独特的生态画卷。每年数以万计的丹顶鹤、白枕鹤等珍稀候鸟在此驻足,使这里成为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湖畔的芦苇荡与古城遗址遥相呼应,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与古代文明遗存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多维魅力。从冀州古城的夯土城墙到衡水湖畔的万鸟翔集,从内画艺人的纤毫妙笔到形意拳师的刚柔并济,衡水正以兼容并蓄的姿态,续写着跨越千年的文明篇章。

   窦建德当时以洺州(今河北永年)为都城,控制河北大部,而李艺(罗艺)据守的幽州(今北京)是其北境最大威胁。

   窦建德于武德二年九月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黎阳(今河南浚县)等地,势力逼近太行山东麓。李渊为遏制窦建德北上,特于十月八日加封罗艺为燕郡王。两日后爆发的衡水之战,实为唐朝针对窦建德扩张的主动反击,史载称"艺率众数万破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