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帝王谋算(中)
这个念头如同惊雷般在两人脑海中炸响,冷汗瞬间浸湿了二人后背。
不行!绝对不行!
杜辅臣一想到此,热血上涌,几乎就要立刻开口冒死劝谏。
而老臣霍韬的心思更为缜密,反应也更快。
他一把按住了杜辅臣的胳膊,用眼神制止了他冲动的念头。
但霍韬的心也沉到了谷底,陛下这些年来,心思愈发难猜。
仿佛对亲情已经淡漠到了极致,三年时间未召任何一名皇子归京。
哪怕是公认最有可能继位的奉王殿下,陛下也完全称不上亲近,甚至在有意放淡奉王在朝中的影响力。
若陛下真有意削奉王殿下这个大庆唯一实权藩王,那无异于自毁长城!
奉王不仅有一个足以挑战大庆的奉国,且在大庆军中也是威望极高,尤其是在大庆北方的根基深不可测。
强行削藩,必然引发滔天大乱,整个大庆都会陷入动荡!
这简直是在用刀子割自己的肉!
就在杜辅臣脸色涨红,霍韬心中念头急转之时。
庆帝沙哑的声音再次响起:
“边境线愈长,需派兵驻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仅靠奉国一己之力难以为继,恐生疏漏,反为外敌所趁。”
“朕决议,从内地增派军队前往奉国,协同戍守新拓疆土,缓解奉国的边疆压力。”
杜辅臣和霍韬瞳孔猛缩,心头剧震。
增派军队?!
完了!陛下果然要对奉王下手了!
一旦中央的军队大量进入奉王的地盘,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杜辅臣再也按捺不住,挣脱了霍韬的手:“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奉王殿下他......”
话未说完,庆帝却仿佛没有听出杜辅臣的激动,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
“二位卿家觉得,让山海关总兵薛镇,率领其麾下三万精锐边军,整体移防并入奉国序列,划归奉王节制调遣。”
“同时,由兵部行文,召集北方幽、冀、并、朔四州诸郡,抽调其城防军精锐,组成一支五万人的新军,一同开拔交由奉王统一指挥,填补倭国、百济等地防务空缺。”
“如此安排......如何?”
杜辅臣和霍韬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彻底僵在了原地。
脸上的震惊和焦虑之色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这种情绪在两位宰相身上可不多见。
这......这是什么路数?
山海关总兵薛镇,谁不知道这位早已不归中枢指挥,多次出兵支援奉王,可以说已经是奉王的心腹爱将。
让他带着他的三万嫡系精锐边军并入奉国?
这哪里是掺沙子,这分明是把一块铁板直接焊死在奉王身上。
还有北方四州这些地方,恰恰是奉王和燕王李霖经营多年的根基之地。
尤其是幽、冀二州,堪称奉国的大后方。
几年前,奉王以雷霆手段清理了北方不听话的大族世家,剩下的地方势力,要么被驯服,要么就是奉王和燕王的铁杆支持者。
从这些地方抽调城防军精锐组成五万新军,交给奉王指挥......这几乎等于把整个北方腹地都打包送给了奉王。
陛下这是在倾尽全力,支持奉王巩固其在新拓疆土的统治。
庆帝终于抬起了头,浑浊的目光扫过两位呆若木鸡的重臣。
看到他们脸上那无法掩饰的震惊,嘴角似乎极其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怎么?二位卿家,对此议有异议?”
霍韬毕竟是老成谋国之相,他最先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强行压下心头的滔天巨浪。
陛下此举,看起来怎么有一种......托孤的味道。
如此行事,无异于将支持奉王的态度放在了明面上。
可是,如今朝廷由陛下一手遮天,若真打算扶持奉王上位何须如此,直接下旨废储重立就是。
陛下......究竟是在防着什么人?
他迅速理清了思路,谨慎开口:“陛下圣虑深远,薛镇所部驻守山海关多年,熟悉边情,战力彪悍。”
“将其移防并入奉国,确能极大增强新拓海疆的陆上防御力量,震慑宵小。”
“且薛总兵与奉王殿下素有袍泽之谊,上下同心,指挥无碍,此乃上上之选。”
霍韬先肯定了薛镇部的调动,接着话锋一转:“只是......薛部移防后,山海关乃京师门户,其防务由何人接掌?”
“此乃紧要之处,陛下需慎重安排。”
庆帝微微颔首:“山海关,如今的山海关已非大庆边疆,还有派军驻守的必要吗?一并送给老六吧。”
杜、霍二人闻言,心中更是震惊。
这是将大庆门户大开,完全不向奉国设防了啊。
虽然山海关之军队,朝廷早就已经指挥不动了,但至少明面上还归属朝廷。
陛下此举看似只是送给奉王一个顺水人情,但其中传达出的态度,足以让朝野震惊。
霍韬心中了然,他继续道:“从北方四州抽调的五万新军,兵员来自各州郡,建制混杂,又由何人统一统领?”
“其粮饷军械,又由何处供应?若直接划归奉王麾下,恐需明确权责,以免日后掣肘。”
比起山海关,这才是关键。
五万人不是小数目了,统领权、后勤补给权,直接关系到这支军队的实际掌控力。
杜辅臣此刻也从最初的震惊中清醒过来。
他看清楚了,庆帝的真实意图并非削藩,而是意在加强奉王的力量,以稳固新边疆。
他立刻接口道:“陛下,霍相所言极是,五万新军非同小可。”
“若统领非人,号令不一,非但不能成助力,反成累赘。”
“臣以为,当择一威望素着,且与奉王殿下相善之宿将统领,方能如臂使指。”
“粮饷军械,亦需中枢与奉国厘清章程,确保供应无虞。”
杜辅臣这是在委婉地建议,统领人选必须是奉王信任的人,否则派过去也没用。
庆帝似乎早就考虑过这些问题,直接给出了答案:“统领人选,朕看郑国公常磐就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