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三国:从何太后妹夫开始

第679章 天统

  第679章 天统

   “这么快?”

   诸葛梦雪满脸惊愕,她那如丝般柔滑的身躯,如同轻盈的羽毛一般,自然而然地落入了张奉的怀抱。

   张奉感受着怀中的温香软玉,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微笑,轻声说道:“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然而,他们的兵力却相对较少,难以与我军抗衡。而且,许多人都明白,天下统一乃是大势所趋,并非所有人都会不顾一切地为刘璋守护这片江山。”

   他的话语如潺潺流水,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张奉的分析入情入理,让人无法反驳。

   的确,如今天下共有十三州,除了益州之外,其余各州都已被张奉收入囊中。

   天下统一,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不仅是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恐怕就连益州人自己也心如明镜。

   一旦益州被攻克,即使刘璋惨遭不测,益州的众多文臣武将也依然会被朝廷所重用。

   毕竟,人才难得,朝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有才能的人。

   所以,只要不是刘璋的亲信,益州本土的势力恐怕都不会为了刘璋而拼命抵抗。

   “太好了,待益州收复,天下就能恢复太平了!”诸葛梦雪一脸兴奋地说道,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和平的景象。

   她的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整个人都显得格外欣喜。

   张奉见状,心中微微一动,他原本有些疑惑诸葛梦雪为何如此高兴,但瞬间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他知道,诸葛梦雪的家族在战乱中遭受了巨大的迫害,流离失所,饱受苦难。

   所以,对于天下太平的渴望,她远比其他人更为强烈。

   张奉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凝视着诸葛梦雪,轻声问道:“待天下太平之后,你是想继续留在荆州,还是跟本王一同回去?”他的声音温和而低沉,带着一丝关切和期待。

   诸葛梦雪脸颊泛起红晕,她垂眸思索片刻,而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张奉,轻声道:“若天下太平,我愿随大王一同回去。这些时日,蒙大王照拂,我早已心生依赖。且我也想看看大王治下那太平盛世的模样。”

   张奉闻言,他紧紧握住诸葛梦雪的手,说道:“如此甚好,本王定会护你一世周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名士兵神色慌张地飞奔而来,气喘吁吁地向张奉禀报:“前方探马传来消息,说益州的刘璋已经派遣使者前来求和了!”

   张奉听闻这个消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把他轰回去,现在想求和,晚了!”

   闻言,那兵士连忙退了出去。

   先前张奉采取怀柔政策,派郭图前去益州劝降刘璋。

   当时刘璋若是同意,就算官位不保,最起码也能终生富贵!

   但现在......在张奉的眼中,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

   公元200年2月份!

   益州传来消息,由赵云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兵分三路于成都城下会师。

   大军刚刚将成都包围,还没等赵云下令攻城,城内就有益州本土势力,杀死刘璋,为大军打开城门!

   就这样,赵云大军兵不血刃的收取了成都,益州各郡官员纷纷来降。

   至此,益州彻底被张奉收入囊中!

   ......

   4月份!

   张奉来到了成都,蔡夫人、二乔、孙尚香以及诸葛梦雪两姐妹,都有陪同。

   益州收复,他自然要亲自前来查看,并在此地任命官员,将益州的官场来一遍大清洗。

   益州本土势力官员,他们不会死忠刘璋,便得到了张奉的重用。

   至于刘璋的父亲刘焉当初带来的势力官员,被杀的杀,被贬的贬。

   当然,张奉并没有全都用蜀人来治理蜀地,其中也扶持了一些自己从朝廷带来的官员,让这两方势力相互制衡!

   两个月后,张奉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班师回国!

   以郭嘉为首的文臣,赵云为首的武将随行,当然也有孙尚香等女。

   至于诸葛亮,此人过于年轻,且没有足够的威望,虽说平定益州有功,但张奉不可能现在就给他安排很高的职位。

   不过,张奉日后在治理天下上会重用此人,让他成为自己治理天下的好帮手!

   八月初,张奉回到了邺城王都!

   在后宫陪着何太后等人温存数日后,张奉首次在王宫召开了一次较为隐秘的朝会。

   参与此次朝会的,并没有太多人,全都是张奉的心腹,如郭嘉、赵云等人。

   朝会之前,郭嘉曾给张奉上了一分奏章,原文如下:

   “臣郭嘉,顿首再拜,谨奏魏王殿下:

   臣闻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昔汉室承秦之弊,高祖提三尺剑,扫除暴乱,开创四百年基业。

   然自桓、灵以来,朝纲崩坏,宦官弄权,黄巾蜂起,天下分崩,黎民涂炭。此非汉祚已尽,天命将改乎?

   殿下以冀州为基,提兵百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北定幽并,南平荆扬,东收青徐,西取雍凉。

   十年之间,扫荡群雄,一统寰宇。

   此非天命所归,人力可及乎?

   今天下初定,万民思安。然汉室衰微,已失民心。殿下虽为魏王,然功高震主,德被四海。若仍居藩位,恐天下不安,人心浮动。

   臣窃以为,殿下当顺天应人,革故鼎新,承汉之统,开万世之基。

   昔舜受尧禅,禹承舜位,皆以天下为公,非为一己之私。

   殿下若能效法圣王,登基称帝,定国号,改年号,则天下归心,万民悦服。此乃天意,亦民望也。

   臣愿殿下早定大计,勿使天下久悬。

   若迟疑不决,恐生变乱。

   臣虽愚钝,然忠心耿耿,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助殿下成就千秋伟业。

   臣郭嘉,顿首再拜,谨奏。”

   这便是郭嘉给张奉呈上的“劝进表”,以郭嘉为首的文官,以赵云为首的武将,多达三百多位官员,全都在表上联名!

   此次秘密朝会,张奉是在跟郭嘉等人商议,该如何改朝换代,并且商量定都在何处,以及国号年号的选择。

   .......

   众人在殿内足足商议了三天三夜,吃住全都在殿内解决。

   一直到三日后,郭嘉跟赵云等人,方才兴高采烈的离去。

   张奉改朝换代成功,他们这些人可都成为了名传千古的开国功臣,换做谁恐怕都会高兴的难以入眠。

   待此次秘密朝会结束之后,以郭嘉、赵云为首联名的这份劝进表,以雷霆之势迅速传遍了天下十三州!

   汉室衰微,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有人对此强烈不满,但绝大多数人都是欢欣鼓舞,为天下即将来临的太平纷纷喝彩!

   天下子民,渴望太平久矣.......

   在此期间,张奉派人前去洛阳,将历史上的汉献帝刘协接到了他的冀州大本营!

   定都冀州,这是他跟郭嘉等人商议后,一致决定的结果!

   冀州为上古“九州”之一,舜帝(有虞氏)曾建都于此(今河北一带),张奉以冀州为根基,可借“虞”彰显“绍继圣王”之志,比“魏”(曹操旧号)更具开创性。

   九月份,冀州邺城,也就是张奉的王城,筑起了一座雄狮古今的“受禅台”,张奉效仿尧舜故事,邀汉献帝行禅让礼,辅以祥瑞(如“黄龙现于漳水”)。

   尽管刘协再怎么不情愿,但他也改变不了事实。

   十月初!

   张奉于受禅台接受汉室刘协禅让,登基称帝,改朝换代!

   庄严巍峨的受禅台,诸多文臣武将站于台下,这神圣的一刻,将会牢记于每个人的心中。

   此时此刻,张奉身穿黄袍,于受禅台之上,亲自念诵《称帝诏书》。

   “朕,张奉,字承运,承天命,受汉禅,今日登基,昭告天下:

   朕本冀州布衣,生于乱世,目睹汉室衰微,天下分崩,生灵涂炭。

   自起兵以来,夙夜忧勤,志在安民。

   赖天地之灵,祖宗之佑,文武同心,将士用命,十年征伐,终定四海,一统寰宇。

   今汉室气数已尽,天命已改。

   汉帝仁慈,知朕微功,愿效尧舜故事,禅位于朕。

   朕再三辞让,然汉帝固请,群臣力劝,万民翘首。

   朕虽德薄,然不敢违天命、拂民心,谨受汉禅,即皇帝位,定国号曰虞,建元天统。

   朕承天命,不敢自专,唯以天下为公,以万民为念。

   自今日始,当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革除前朝弊政,广施仁德之政。

   凡我臣民,无论南北,无论贵贱,皆为新朝子民,共享太平之福。

   朕愿与天下贤才共治,与万民同心。

   凡有功于国者,必赏;有过于民者,必罚。务使吏治清明,百姓安乐,四海升平,万邦来朝。

   昔舜帝以冀州为基,开创盛世;朕亦生于冀州,当效圣王之道,继往开来,开万世太平之基。愿天地祖宗,佑我新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钦此!”

   语毕,台下所有文官武将,以及诸多将士,全都整齐划一的跪地叩首!

   齐齐山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山呼毕,张奉则高声宣布国号、年号等诸多事宜!

   “今定都冀州邺城,改称“中京”;国号:虞,年号:天统,次年改元,为天统元年!”

   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于这片天地,文官武将们再次跪地山呼,其规模场景,即便是张奉,依然心生感慨!

   至此天下归心,九州统一!

   汉朝已经成为过去式,张奉的虞朝,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书写着独树一帜的辉宏历史!!!

   .......

   定都、国号、年号等诸多事宜,全都是张奉当日跟郭嘉、赵云等人,商议后得来的结果!

   首先来说年号的选择,天统!

   天:呼应张奉表字“承运”,即“奉天承运”,强调君权神授、代汉正统。

   统:象征“一统天下”,彰其终结乱世之功,亦暗合冀州之地“总领中原”的军事地位。

   东汉年号多取二字(如建安、中平),符合时代习惯;且无重复(后世北齐“天统”晚于三国)。

   天统音韵朗朗上口,便于诏书宣达与民间传播。

   国号:虞(取代“魏”)

   冀州为上古“九州”之一,舜帝(有虞氏)曾建都于此(今河北一带),张奉以冀州为根基,可借“虞”彰显“绍继圣王”之志,比“魏”(曹操旧号)更具开创性。

   汉为火德,按“五行相生”,新朝当属土德(火生土),而“虞”对应五色之“黄”,与土德相符,暗合“代汉”合法性。

   舜帝以“禅让”得天下,张奉可借此淡化“篡汉”色彩,塑造“天命所归,汉帝自愿让位”的叙事。

   登基典礼:

   于邺城(冀州核心)筑“受禅台”,效仿尧舜故事,邀汉献帝行禅让礼,辅以祥瑞(如“黄龙现于漳水”)。

   定都邺城,改称“中京”,凸显冀州为新政权的龙兴之地。

   颁《虞典》,追封舜帝为“圣祖”,将冀州民间舜帝祭祀升格为国祭,强化政权神圣性。

   推行“黄旗黄袍”,以土德尚黄,区别汉之赤色、魏之玄色。

   “天统”年号兼具天命与功业,符合乱世终结者的身份;

   “虞”之国号跳脱曹魏框架,以冀州历史底蕴为根基,构建独特法统;

   ——————————-----——————--——————————————————————————————————

   诸位看官,听我一言:

   此书至此,已至终章。

   犹记开篇之时,天下纷乱,群雄并起,烽火连天,民不聊生。

   张奉,字承运,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纵横捭阖,终成帝业。

   其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皆赖诸君相伴,共历风雨。

   吾辈写书,犹如将帅用兵,一字一句,皆为心血。

   书中人物,或忠或奸,或智或勇,皆如吾之手足,随吾征战四方。

   今书已毕,犹有依依不舍之情,仿佛与老友分别,心中怅然。

   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故事终有完结之时。

   张奉一统天下,开创新朝,已是圆满。

   然书中未尽之言,未尽之事,皆留与诸君细细品味。

   若此书能博君一笑,或引君一思,则吾心足矣。

   吾常思,写书如行路,虽道阻且长,然有志者事竟成。

   诸君之支持,犹如明灯,照亮吾之前路。

   若无诸君相伴,此书恐难成今日之貌。

   故在此,吾谨以一杯浊酒,敬诸君之厚爱,谢诸君之不离不弃。

   今书已毕,然吾心未止。

   他日若有新篇,愿再与诸君共话江湖,共论英雄。

   愿诸君前程似锦,万事顺遂。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笔者顿首再拜,谨以此言,谢诸君厚爱。

   《全书完》

   “何太后等女如何安置,且在番外篇章见分晓........!”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