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中国古今名人传

第70章 白居易:一代诗魔,烟火人生

中国古今名人传 凝香笔 5939 2025-05-04 00:47

  一、潮起潮落的盛唐余晖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尤其是盛唐时期,诗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宝石。然而,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已非盛唐那般繁华昌盛,而是唐宪宗元和年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局面让大唐王朝摇摇欲坠。尽管宪宗皇帝有“元和中兴”的宏图壮志,试图重振大唐雄风,但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如毒瘤般侵蚀着这个古老的帝国。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民生疾苦,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772 - 846)诞生了。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童年的他,便随着家人辗转于宿州、江南等地,这种漂泊的生活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的种子,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二、寒门少年的文学突围(772 - 806)

   天赋与磨砺

   白居易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五岁时,他便开始学习作诗,九岁时便已熟悉声韵。他在文学上的天赋,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父亲对他悉心教导,而江南文化的熏陶,又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动的元素。江南的水乡风光、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他的心田,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灵动的意象。

   白居易十多岁时,便写下了那首闻名遐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其质朴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首诗一经问世,便震动长安。当时的大诗人顾况初见白居易,见他年轻,便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不禁大为赞赏,改口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从此,白居易的才名便在长安传开了。

   科举突围战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文人实现政治抱负的重要途径。白居易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这一成就,是他多年苦读的结果,也是他文学才华的肯定。同年,他又参加了制科考试,并在拔萃科中拔得头筹,被授予盩厔县尉一职。

   盩厔县尉是一个基层官职,但却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个岗位上,他深入基层,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人民,了解了他们的疾苦和需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下艰难生活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这段基层历练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疾苦。

   三、改革者的政治理想与折戟(806 - 815)

   左拾遗的锋芒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谏官职位,负责向皇帝进谏,指出朝廷政策和官员行为中的不当之处。白居易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身到政治改革之中。

   在任职期间,白居易共计上书言事七十五篇,直言不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诸多弊病。他批判宫市之弊,宫市是唐朝宫廷从市场上采购物品的一种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宦官们常常利用这一制度,以低价强买百姓的货物,甚至分文不给。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生动地描绘了宫市制度下,百姓的货物被掠夺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此外,他还对朝廷的税收政策、官员选拔制度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的直言进谏,得到了唐宪宗的一定认可,但也引来了权贵们的忌惮和不满。那些被他批判的权贵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想着打压他。

   永贞革新余波与宦官打压

   就在白居易积极投身政治改革的时候,朝廷内部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爆发,这场政治变革的失败,使得朝廷中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和黑暗。白居易虽然在“永贞革新”中侥幸免祸,但他因直言敢谏,遭到了宦官和权贵们的联合排挤。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书请求缉拿凶手,严惩藩镇藩镇割据势力。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触怒了宦官和权贵们,他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政治生涯陷入低谷。

   在被贬江州期间,白居易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愤懑。他借酒消愁,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琵琶行》。在诗中,他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女的遭遇,让他看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让他对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中隐哲学的诞生(815 - 825)

   地方治理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贬谪生活,白居易的官职有所调动。他先后担任过苏州刺史和杭州刺史。在地方任职期间,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致力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

   在杭州,他主持修筑了白堤,这条堤坝不仅起到了防洪的作用,还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还在钱塘湖周围兴修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他在《钱塘湖石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治理水利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的水利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苏州,白居易注重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他修建了学校,选拔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的这些举措,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苏州和杭州任职期间,白居易深入民间,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

   忠州刺史期间改良农具“耖”

   忠州(今重庆忠县)在当时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白居易到任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们的生产情况。他发现,当地的农民在耕种时使用的农具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过一番研究和尝试,白居易改良了农具“耖”。“耖”是一种在耕田后用来平整土地的农具,白居易对它的形状和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轻便和高效。这一改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们的劳动强度。白居易的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隐与乐天知命

   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白居易对人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他不再执着于政治上的得失,而是选择了一种“中隐”的生活方式。“中隐”是一种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的生活态度,“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而“中隐”则是在城市中寻求一种隐逸的生活。

   白居易在洛阳建了履道坊宅院,他在宅院中种花、种树、吟诗、作画,享受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惬意的画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他通过这种方式,在世俗的喧嚣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实现了“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

   五、文学革命的完成者

   新乐府运动的旗手

   元和年间,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新乐府运动是对传统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打破了以往诗歌注重形式美和抒情性的局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阐述了自己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理念。他认为,诗歌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露社会上的弊病和不公,为百姓们代言。在他的倡导下,许多诗人都开始创作新乐府诗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白居易自己是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他的新乐府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人的遭遇,揭示了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新丰折臂翁》通过讲述一位老人因逃避兵役而自折手臂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长篇叙事诗的开拓

   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的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着名的两首长篇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真挚的爱情。诗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诗句,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长恨歌》也揭示了唐玄宗因沉迷于爱情而荒废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深刻教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琵琶行》则以一位琵琶女的遭遇为线索,描写了一个社会底层女子的悲惨命运。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以及对她身世的倾诉,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而白居易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和遭遇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这两首长篇叙事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动人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俗化倾向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通俗化倾向。他主张“老妪能解”,即自己的诗歌要让普通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语言,使诗歌更加通俗易懂。

   他的这种通俗化倾向,使得他的诗歌在民间广泛流传。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人们都能吟诵白居易的诗歌。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传播,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对东亚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白居易的诗歌备受推崇,形成了“白诗热”现象。许多日本文人模仿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进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成为了日本文学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六、晚年的精神突围(825 - 846)

   刑部侍郎与刑狱改革

   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是刑部的重要官员,负责掌管国家的刑狱事务。在这个岗位上,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对刑狱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明确提出了“理大罪,赦小过”的司法理念。他认为,对于那些罪行严重、危害极大的罪犯,应该依法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对于那些罪行较轻、危害较小的罪犯,则应该给予适当的宽容和赦免,以体现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他还加强了对狱吏的管理,规范了狱吏的行为,严禁狱吏对罪犯进行刑讯逼供和虐待,保障了罪犯的合法权益。

   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白居易还审理了许多疑难案件。他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做到案件审理的公正和准确。他的这些举措,对当时的司法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完善,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佛教与道家的融合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他开始结交高僧,如韬光禅师等,深入研究佛教教义。佛教的“空”“无”思想,让他的内心更加平静,帮助他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同时,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思想,让他在晚年生活中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常常游山玩水,欣赏自然的美景,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他在《醉吟先生传》中自况:“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体现了他晚年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将佛教与道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境界,为自己在晚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白居易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他的新乐府运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对于白居易的诗歌,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白居易的诗歌过于通俗易懂,缺乏艺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的诗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尽管白居易已经离开我们了一千多年,但他的精神和文化影响力却依然存在。他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他的诗歌和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看,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主张社会改革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文学层面来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艺术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通俗化倾向和对生活的真实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白居易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画卷。他从一个寒门少年成长为一代诗魔,经历了政治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挫折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的诗歌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上,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