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戏班是民间最热闹的消遣,其中有个颇负盛名的“升平戏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戏班的班主刘承宗,对京剧脸谱的绘制和戏曲表演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一生痴迷京剧,致力于将每一个角色通过脸谱和演绎鲜活地呈现给观众。
戏班里有个年轻的学徒,名叫苏念安。他自幼父母双亡,被刘承宗收留进戏班,打小就对京剧里的各种角色和脸谱充满好奇。尤其是关羽的“枣红脸”,那鲜艳浓烈的色彩,总是让他心驰神往,每次看到戏班里的前辈画关羽脸谱,他都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心中满是疑问:这枣红脸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天,戏班在京城的一座大戏楼演出。这场戏是《华容道》,饰演关羽的是戏班里的名角张鹤年。张鹤年画着那标志性的枣红脸,手持青龙偃月刀,一登台便赢得满堂彩。苏念安在后台,透过幕布缝隙看着台上威风凛凛的关羽,心中的疑惑愈发强烈。演出结束后,苏念安鼓起勇气,找到张鹤年,问道:“鹤年哥,这关羽的枣红脸,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呀?我听说这里面有故事,您能给我讲讲吗?”
张鹤年笑了笑,拍了拍苏念安的肩膀说:“念安啊,这关羽的枣红脸,那故事可长了去了。我也是听师父说的,不过我讲的,可能不如老戏迷李老爷子讲得传神。他就住在戏楼附近,对这关羽的事儿,那可是门儿清。你要是真想知道,不妨去问问他。”
苏念安一听,满心欢喜,谢过张鹤年,便迫不及待地朝着李老爷子家走去。李老爷子家并不难找,苏念安敲开了门,说明来意后,李老爷子热情地把他迎进屋里。
李老爷子坐在太师椅上,喝了口茶,缓缓说道:“孩子,你想听关羽枣红脸的故事,那还得从关羽镇守华容道说起。话说当年,曹操赤壁大败,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窜。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逃跑路线,派关羽去守华容道。这关羽啊,义薄云天,他和曹操之间,有着一段不浅的交情。想当年,关羽被困土山,曹操爱才心切,对他礼遇有加,上马金下马银,还送他赤兔马。关羽虽然身在曹营,但心里一直想着刘备。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为难他。”
苏念安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李老爷子。李老爷子接着说:“曹操逃到华容道的时候,人困马乏,正是最狼狈的时候。关羽看到曹操,心中五味杂陈。一边是自己的主公刘备,一边是对自己有恩的曹操。关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在心中天人交战。但最终,义气还是占了上风,他放走了曹操。这事儿被诸葛亮知道后,可把诸葛亮气坏了。诸葛亮要按军法处置关羽,刘备赶忙求情,说关羽和自己情同手足,这次虽然放走了曹操,但他立下的战功也不少,希望能饶他一命。诸葛亮无奈,只好暂且饶过关羽。”
苏念安听得激动不已,问道:“老爷子,这和关羽的枣红脸有什么关系呢?”李老爷子笑了笑,说:“别急,孩子,这就说到了。关羽回到营中,心中满是愧疚。他觉得自己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也对不起主公刘备。他越想越觉得无地自容,脸涨得通红,红得就像熟透的枣子一样。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关羽的义薄云天,也为了表现他在华容道时的内心挣扎,就在京剧脸谱里,把关羽的脸画成了枣红色。这枣红脸,不仅代表着关羽的忠义,也代表着他的愧疚和自省。”
苏念安恍然大悟,心中对关羽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他回到戏班后,把从李老爷子那里听来的故事讲给了其他学徒和戏班的前辈们听。大家听后,都对关羽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刘承宗得知此事后,把苏念安叫到跟前,说:“念安,你做得很好。这京剧脸谱,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图案,都有着它独特的含义和故事。作为戏班的一员,我们不仅要学会画脸谱,更要了解脸谱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角色演活,才能把京剧的魅力展现给观众。”
从那以后,苏念安更加刻苦地学习京剧脸谱的绘制和戏曲表演。他每天早早地起床,练习画脸谱,从最基础的线条开始,一笔一划,都力求完美。他还跟着张鹤年等前辈学习戏曲表演,模仿他们的动作、神态和唱腔。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念安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画的关羽脸谱,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线条流畅,把关羽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苏念安被选中饰演关羽。他精心地画好枣红脸,穿上厚重的戏服,手持青龙偃月刀,登上了舞台。
一登台,苏念安就仿佛化身为关羽。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忠义,举手投足间都有着关羽的威严。在演到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情节时,苏念安把关羽内心的挣扎和纠结表现得十分到位。台下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被苏念安的表演深深打动。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