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华夏大地虽战乱频仍,可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才情却如寒夜星辰,熠熠生辉。会稽山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此地有一处雅致的庭院,住着世家子弟王徽之。王徽之乃东晋名相王羲之的第五子,生性洒脱不羁,对世间万物皆秉持着率性而为的态度,钟情于琴艺,一把古琴常伴左右,琴音随心而发,或激昂,或悠远,仿若能诉说他内心的万千思绪。
这一年冬日,一场大雪悄然而至,纷纷扬扬的雪花如鹅毛般飘落,一夜之间,天地银装素裹,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清晨,王徽之从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扉,一股清新凛冽的空气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洁白无瑕的世界。他望着眼前的雪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与冲动,仿佛被这纯净的雪激发了内心深处的诗意与豪情。
“如此良辰美景,怎能虚度?”王徽之喃喃自语道。他顾不上洗漱,披上一件长袍,便走出了庭院。漫步在雪地里,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与周围的静谧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他时而驻足欣赏雪景,时而伸手接住飘落的雪花,感受着雪花在掌心融化的凉意。
走着走着,王徽之突然想起了住在剡溪的好友戴逵。戴逵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擅长绘画、雕塑,与王徽之趣味相投,两人时常相聚,谈诗论画,抚琴作乐,共度许多美好的时光。此刻,王徽之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思念之情,他渴望立刻见到戴逵,与他一同分享这雪后的美景和内心的喜悦。
“即刻出发,前往剡溪拜访戴兄!”王徽之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他回到家中,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便叫上仆人,准备乘船前往剡溪。仆人看着王徽之,一脸疑惑地问道:“公子,如此大雪,道路难行,我们就这样贸然出发吗?也不提前派人告知戴公子一声。”
王徽之笑着摆摆手说:“无需告知,我此次前往,只为乘兴而来,至于能否见到戴兄,并不重要。只要心中有这份兴致,便已足够。”仆人见王徽之主意已定,也不再多言,连忙准备船只。
船只缓缓行驶在江面上,两岸的雪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远处的山峦被白雪覆盖,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近处的树木银装素裹,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王徽之站在船头,迎着寒风,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
经过一夜的航行,船只终于抵达了剡溪。此时,天色已经破晓,晨曦洒在雪地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辉。王徽之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色,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他迫不及待地跳下船,朝着戴逵的住处走去。
然而,当他来到戴逵的家门口时,却突然停下了脚步。他静静地站在门口,望着紧闭的大门,心中的兴奋之情渐渐平息。他思考着:“我来此,本是乘兴而来,如今这一路的雪景、航行,已然让我兴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若此时见到戴兄,固然欢喜;但若不见,也无妨,毕竟兴尽便已足够。”
片刻之后,王徽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满足的笑容。他转身对仆人说:“我们回去吧。”仆人一脸惊讶地看着他,问道:“公子,我们好不容易到了这里,为何不进去见见戴公子?”
王徽之笑着回答:“我本就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执着于一定要见到戴兄呢?这一路的美好,已经是此行最大的收获。”说完,他便带着仆人,踏上了归程。
在归途中,王徽之的心情格外舒畅。他坐在船中,拿出随身携带的古琴,轻轻弹奏起来。悠扬的琴声在江面上回荡,与周围的雪景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此时,江面上突然出现了一艘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老者,手持箫管,正吹奏着悠扬的曲调。箫声与琴声相互呼应,一唱一和,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对话。
王徽之被这美妙的箫声吸引,他停下弹琴,朝着老者的小船望去。老者也注意到了王徽之,他微笑着向王徽之点头致意。王徽之心中一动,他觉得这位老者与自己仿佛有着某种心灵的契合。于是,他邀请老者上船,与自己一同演奏。
老者欣然应允,他登上王徽之的船,坐在王徽之对面。两人相视一笑,无需过多的言语,便心领神会。王徽之轻抚琴弦,弹奏出一段悠扬的旋律,老者则吹奏箫管,与之相和。琴箫合奏,声音清脆悦耳,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清风拂面,时而如百鸟朝凤,时而如万马奔腾。周围的船夫和路人都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吸引,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静静地聆听。
一曲奏罢,王徽之和老者都沉浸在音乐的余韵之中。过了许久,王徽之才回过神来,他对老者说道:“老人家,您的箫艺真是高超,今日能与您合奏,实乃我之荣幸。”
老者笑着说:“公子过奖了,你的琴艺更是让老夫佩服不已。今日能在这雪后江上,与公子相遇,合奏一曲,也是老夫的缘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