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幻 民间故事三百篇

第204章 清明踏青

民间故事三百篇 月色柔情 2012 2025-03-15 22:52

  大唐开元末年,长安的春日总是格外明媚,大街小巷弥漫着春日的芬芳与生机。朱雀大街上,人群熙攘,车水马龙,叫卖声、谈笑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街边的酒肆茶坊里,坐满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大家都在享受着这太平盛世的悠闲时光。

   在长安的一处清幽小巷中,住着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苏念。他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对诗词有着极高的热爱与天赋。苏念家中虽不算富裕,但父母却十分支持他读书求学,希望他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这一年春日,清明佳节将至,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一片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苏念看着窗外渐渐泛绿的柳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他想起了杜甫笔下的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春日踏青的美好画面。

   “如此良辰美景,若不出去踏青赏春,实在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苏念自言自语道。于是,他决定在清明这天,独自一人前往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寻找创作诗词的灵感。

   清明当日,苏念早早地起床,简单洗漱后,穿上一身干净整洁的素袍,带上笔墨纸砚,便兴致勃勃地出了门。他沿着朱雀大街一路向南,朝着城外走去。街道两旁的店铺早已开门营业,人们忙着采购节日用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苏念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这热闹的节日氛围。他看到街边有个卖杏花的小姑娘,粉嫩的杏花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苏念心中一动,便掏出几文钱,买了一枝杏花,拿在手中,仿佛握住了整个春天。

   出了长安城,苏念顿觉眼前豁然开朗。郊外的田野里,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和金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苏念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大自然的馈赠。

   他沿着蜿蜒的小路,朝着曲江池畔走去。一路上,他看到许多人也和他一样,前来踏青游玩。有年轻的夫妻带着孩子,在田野间嬉笑玩耍;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还有一群文人墨客,边走边吟诗作画,互相交流着对诗词的见解。

   苏念被这热闹而又美好的场景所感染,他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于是,他找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铺上一块布,坐了下来,准备将眼前的美景用诗词记录下来。他拿起笔,略作思索,便在纸上写下了几句诗:“清明时节出城垣,满目春光映碧田。麦浪翻金菜花艳,和风拂面意悠然。”

   写完后,苏念反复吟诵着这几句诗,心中觉得还不够满意。他望着远处的曲江池,心想:“等我到了曲江池畔,或许能得到更多的灵感,写出更精彩的诗词。”于是,他收拾好笔墨纸砚,继续前行。

   不一会儿,苏念便来到了曲江池畔。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曲江池的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池边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苏念沿着池畔漫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他看到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在池边嬉戏玩耍。她们的欢声笑语,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苏念不禁想起了杜甫诗中的“长安水边多丽人”,眼前的景象,不正与诗中所描绘的一模一样吗?

   苏念正看得入神,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在吟诵诗词。他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位年轻的书生正站在一棵柳树下,大声吟诵着自己的诗作:“春日曲江景色幽,碧波荡漾映云悠。丽人笑语随风至,醉了春光醉眼眸。”

   苏念听后,心中暗自赞叹。他走上前去,对那位书生说道:“兄台好诗,将这曲江池畔的春日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实在是让小弟佩服。”

   那位书生见有人夸赞自己,连忙谦虚地说道:“兄台过奖了,不过是一时有感而发罢了。看兄台也是文人雅士,想必也有佳作,不妨也拿出来让小弟欣赏欣赏。”

   苏念也不推辞,便将自己刚才写的诗念给那位书生听。书生听后,连连点头称赞:“兄台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尤其是‘麦浪翻金菜花艳,和风拂面意悠然’这两句,将春日田野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通过交谈,苏念得知这位书生名叫李逸,也是长安城里的一位学子,同样热爱诗词。他们一起漫步在曲江池畔,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交流着诗词创作的心得。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渐渐西斜。苏念和李逸都觉得有些饿了,于是他们找了一家路边的小酒馆,坐下来准备吃点东西。酒馆里坐满了前来踏青的人,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

   苏念和李逸点了几样简单的酒菜,边吃边聊。这时,酒馆里走进来一位老者,他身穿一件破旧的长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深邃的智慧。老者找了个空位坐下,要了一碗酒,默默地喝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