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冬季总是来得格外早。刚进腊月,凛冽的寒风便如同呼啸的猛兽,肆意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刮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天空时常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层仿佛随时都会压下来,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压抑的色彩。
在一座名叫太平镇的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晓峰的少年。晓峰的父母早逝,他便一直跟着舅舅生活。舅舅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靠着几亩薄田和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勉强维持着他们的生活。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舅舅对晓峰却是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在晓峰心里,舅舅就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他生活的全部依靠。
腊月的太平镇,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街头巷尾,人们忙着购置年货,孩子们在雪地里嬉笑玩耍,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晓峰和舅舅也不例外,他们早早地准备好了过年要用的东西,只等新年的钟声敲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晓峰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头发长得又长又乱,像个杂草堆,同学们都笑话他,说他像个小野人。晓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几次想开口让舅舅带他去剃头,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他知道,在东北有个老习俗,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否则就会对舅舅不利。虽然晓峰年纪小,但他对这个习俗深信不疑,他可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给舅舅带来什么不好的事情。
可是,头发越来越长,晓峰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在学校里,他总是低着头,不敢和同学们对视,生怕别人又拿他的头发开玩笑。回到家,他也总是对着镜子发呆,看着自己那一头乱发,满心无奈。
终于,在腊月二十九这天,晓峰实在忍不住了。他鼓起勇气,对正在做木工活的舅舅说:“舅舅,我想去剃头。”舅舅听了,手中的斧头顿了一下,抬起头看着晓峰,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过了一会儿,舅舅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晓峰身边,摸了摸他的头,说:“峰儿啊,舅舅知道你头发长了难受,可咱东北有个规矩,正月里不能剃头,你忘了吗?”晓峰低着头,小声说:“我知道,可同学们都笑话我,我……”舅舅叹了口气,说:“孩子,咱可不能坏了这规矩。这规矩啊,可不是随便定的,它背后可有一段咱们老祖宗的故事呢。”
晓峰一听,来了兴趣,连忙拉着舅舅的手,让他讲讲。舅舅笑了笑,坐在炕沿上,缓缓地讲了起来。
“孩子,你知道吗?咱们的老祖宗,在清朝的时候,可受了不少苦。那时候,清朝的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让所有的男人都要剃发留辫,把头发剃成个大光头,后面只留一根长长的辫子。这可把咱们的老祖宗给气坏了,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侮辱,是要他们忘记自己的根。”舅舅说着,脸上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可是,清朝的官兵拿着刀枪,逼着大家剃头。要是谁敢不剃,那就是违抗圣旨,要被杀头的。咱们的老祖宗虽然心里不服,但也没办法,只能含着泪剃了头。但是,他们心里一直都记着这事儿,想着总有一天,要把这头发留回来。”舅舅的声音有些哽咽,晓峰听得入了神,眼睛睁得大大的。
“后来,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说,正月里不剃头,这‘剃头’不就是‘剃发’嘛,不剃头,就表示咱们还记着以前的头发,还记着咱们的祖宗。而且,‘正月不剃头’还有个谐音,叫‘思舅’,为啥是‘思舅’呢?因为舅舅在咱们东北人的心里,那可是很重要的亲人,‘思舅’就是提醒咱们,不要忘了咱们的根,不要忘了咱们的祖宗。从那以后,正月不剃头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一直到现在。”舅舅说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晓峰听了,心中满是震撼。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剃头习俗,背后竟然藏着这么一段悲壮的历史。他看着舅舅,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他不再想着去剃头了,他要遵守这个习俗,他要记住老祖宗的故事,记住他们的抗争和坚守。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晓峰和舅舅出门一看,原来是镇上的几个年轻人,他们正准备去剃头。其中一个叫小虎的年轻人,看到晓峰和舅舅,便笑着说:“哟,晓峰,你这头发都快成鸟窝了,还不去剃剃?”晓峰摇了摇头,说:“我不剃,正月里不能剃头。”小虎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还信这个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守着这些老规矩。现在大家都讲究科学,这些迷信的东西,早就该扔了。”
晓峰听了,心中有些生气。他正要反驳,舅舅却拉住了他,对小虎说:“小虎啊,这可不是迷信。这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咱们的根。咱们不能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了老祖宗的苦。”小虎听了,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说:“你们就是太迂腐了,这都过去多少年了,还抱着这些老黄历不放。我可不管,我就要去剃头,新年新气象,我要换个新发型。”说完,他带着几个年轻人,大笑着离开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