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弄堂深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细碎的光影。弄堂两侧,是一排排石库门房子,朱红色的大门,黑色的铜环,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其中,那股独特的蟹壳黄香气,总是格外诱人。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在与元军的战斗中屡遭挫折,一次激烈的交锋后,朱元璋与部队失散,孤身一人,狼狈地逃窜在荒郊野外。
此时正值深秋,秋风瑟瑟,吹在身上透骨的凉。朱元璋又饥又渴,体力渐渐不支。他的衣衫破旧不堪,上面还残留着战斗的血迹和尘土。一路上,他看到的是破败的村庄、荒芜的田野,百姓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正当他感到绝望之时,远处飘来了一股淡淡的香气。朱元璋顺着香气的方向走去,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村子的一角,有一间简陋的茅屋,一位老妇人正在门口的炉灶前忙碌着。炉灶上,摆放着一个个金黄色的烧饼,形状小巧,色泽诱人,恰似螃蟹的外壳,这便是蟹壳黄。
朱元璋走上前去,向老妇人乞讨。老妇人看着眼前这个疲惫不堪的年轻人,心生怜悯。她从炉灶上取下一个蟹壳黄,递给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烧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酥脆的外皮,咬一口“嘎吱”作响,内里柔软的面团,散发着麦香,还有那独特的调味,让朱元璋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老人家,这是什么饼,如此美味?”朱元璋吃完后,感激地问道。老妇人微笑着回答:“这是我们自家做的蟹壳黄,用的是普通的面粉、油、芝麻,再加上一点葱花和盐调味,没啥特别的。”朱元璋点点头,心中暗自发誓,如果有一天自己能成就大业,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美味的蟹壳黄。
在老妇人的帮助下,朱元璋恢复了体力,重新踏上了寻找部队的征程。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登基后的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落魄时吃到的蟹壳黄。他派人四处寻找那位老妇人,可惜村子早已在战乱中被毁,老妇人也不知去向。于是,朱元璋下令御厨研制蟹壳黄,希望能找回当年的味道。
御厨们接到命令后,开始了一番尝试。他们选用了最上等的面粉、香油、芝麻,以及各种珍贵的香料,按照民间的做法,精心制作蟹壳黄。然而,做出来的蟹壳黄虽然外形相似,但味道却总差了那么一点。
朱元璋尝了之后,摇了摇头,心中满是遗憾。他深知,有些味道,不仅仅是食材和调料的组合,更是一段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
时光流转,几百年过去了,蟹壳黄在民间不断传承和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上海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在上海的一条老街上,有一家名为“福兴斋”的点心铺,已经传承了五代人,一直以制作正宗的蟹壳黄而闻名。店铺不大,却总是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木质的招牌,虽然有些陈旧,但却透着岁月的痕迹。
如今的店主叫阿福,是个憨厚朴实的中年汉子。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蟹壳黄,对这门手艺充满了热爱和执着。每天清晨,阿福都会早早起床,准备食材。他选用的是本地优质的小麦粉,这种面粉做出的面团韧性十足,口感极佳。
阿福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温水,用手慢慢地搅拌,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他的手法娴熟而有力,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律。揉好的面团,需要静置一段时间,让它充分发酵。在这个过程中,阿福会准备其他的配料。
他将新鲜的葱切成葱花,再准备好香油、芝麻、盐、白糖等调料。这些调料的比例,是福兴斋传承多年的秘方,每一种调料的用量都精确到克,丝毫马虎不得。
面团发酵好后,阿福将它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然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在薄片上均匀地涂抹上一层香油,撒上葱花、盐和白糖,再将面皮卷起来,搓成细长的条状,最后切成小段。
阿福拿起一个小段,将它搓成圆形,再用擀面杖轻轻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饼坯。他在饼坯的表面刷上一层蛋液,撒上满满的芝麻,这样烤出来的蟹壳黄才会色泽金黄,香气四溢。
一切准备就绪,阿福将饼坯放入特制的烤炉中。烤炉是用青砖砌成的,里面烧着炭火,温度均匀而稳定。阿福时刻关注着烤炉的温度和饼坯的变化,不时地调整火候。
不一会儿,烤炉中就飘出了诱人的香气。阿福打开烤炉,只见一个个蟹壳黄色泽金黄,表面的芝麻被烤得微微泛焦,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它们的形状宛如蟹壳,小巧玲珑,十分可爱。
“蟹壳黄出炉咯!”阿福大声吆喝着。听到吆喝声,附近的居民纷纷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阿福的蟹壳黄赞不绝口。
“阿福,给我来两个蟹壳黄,刚出炉的就是香。”一位大爷笑着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