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的一座古朴小镇,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街边林立着古旧的建筑,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街的转角处,有一家名为“福源楼”的饭馆,招牌上的字迹虽有些褪色,却透着一股历史的韵味。饭馆的主人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名叫苏老爷子,他一生与美食相伴,做得一手令人赞不绝口的四喜丸子,在这一方小镇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
苏老爷子自小就生活在这小镇,对美食的热爱源自他的祖母。祖母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总能用简单的食材变出美味佳肴,而她做的四喜丸子,更是苏老爷子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每当家中有重要的节日或喜事,祖母总会在厨房里忙碌,为一家人做上这寓意吉祥的四喜丸子。苏老爷子总是趴在厨房的窗台上,眼巴巴地看着祖母制作,那一道道工序,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法表演,深深吸引着他。
苏老爷子十岁那年的春节,祖母决定教他做四喜丸子。一大早,祖母就带着他来到集市,挑选食材。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祖母在肉摊前停下,仔细地挑选着猪肉,她告诉苏老爷子:“做四喜丸子,猪肉要选肥瘦相间的,三分肥七分瘦,这样做出来的丸子才香而不腻。”苏老爷子仰着小脑袋,认真地看着祖母挑选,将每一个细节都牢牢记在心里。
买好猪肉后,祖母又带着苏老爷子去挑选新鲜的莲藕、葱姜等食材。回到家,祖母便开始教苏老爷子制作四喜丸子。首先是处理食材,祖母将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再放入绞肉机中绞成肉馅。苏老爷子在一旁帮忙递调料,看着肉馅一点点成型,他的心里满是期待。肉馅绞好后,祖母把莲藕去皮,切成碎末,放入肉馅中,又加入葱姜末、鸡蛋、淀粉、盐、生抽、料酒等调料,然后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搅拌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这样肉馅才会更有粘性,丸子才不容易散开。”祖母耐心地教导着苏老爷子。苏老爷子接过筷子,学着祖母的样子搅拌肉馅,虽然力气小,搅拌得有些吃力,但他却做得格外认真。
接下来是搓丸子,这可是个技术活。祖母抓起一把肉馅,在手中来回摔打几次,然后搓成一个圆润的丸子。苏老爷子也学着祖母的样子,抓起一把肉馅,可是他搓出来的丸子不是形状不规则,就是大小不一。苏老爷子有些沮丧,祖母笑着安慰他:“别着急,搓丸子是个细活,多练习几次就好了。”在祖母的鼓励下,苏老爷子又拿起肉馅,继续练习。经过多次尝试,苏老爷子终于搓出了一个像样的丸子,他兴奋地拿给祖母看:“奶奶,你看,我搓好了!”祖母接过丸子,仔细地看了看,笑着说:“我的乖孙真厉害,包得真好!”得到祖母的夸奖,苏老爷子心里乐开了花,他更加努力地搓起丸子来。
丸子搓好后,祖母开始炸丸子。她在锅里倒入适量的油,烧至七成热,然后将丸子放入锅中。瞬间,锅里发出“滋滋”的声响,丸子在油锅里翻滚着,渐渐变成金黄色。苏老爷子站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里的丸子,生怕炸糊了。炸好的丸子捞出控油,放在盘子里备用。
最后是炖丸子,祖母将炸好的丸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老抽、冰糖、八角、桂皮等调料,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苏老爷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香味让他垂涎欲滴。在等待的过程中,祖母给苏老爷子讲起了四喜丸子的典故。
相传,唐代的张九龄科举中榜,又在招亲中成功揭榜,可谓双喜临门。为了庆祝这两件喜事,家中大摆宴席。厨师为了增添喜庆氛围,制作了一道四个大丸子的菜肴,象征“福禄寿喜”四大喜事。从此,四喜丸子就成了人们在重要节日和喜庆场合必备的佳肴,寓意着生活幸福美满,福气连连。苏老爷子听得入神,他看着砂锅中正在炖煮的丸子,仿佛看到了张九龄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和人们欢庆的场景。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四喜丸子终于炖好了。祖母打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苏老爷子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只见砂锅中的丸子色泽红亮,汤汁浓稠,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增。祖母将丸子盛出,放入盘中,再浇上一些汤汁,然后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苏老爷子拿起筷子,夹起一个丸子,放入口中。外酥里嫩的丸子,裹着鲜美的汤汁,口感丰富极了,那味道简直让他陶醉。“奶奶,太好吃了!”苏老爷子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祖母看着苏老爷子吃得开心,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那以后,苏老爷子便跟着祖母刻苦学习四喜丸子的制作。每天放学后,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到家,钻进厨房,练习搓丸子、炸丸子、炖丸子。有时候,他会因为炸丸子的油温掌握不好,或者炖丸子的火候不当,而做出失败的作品,但他从不气馁,在祖母的耐心指导下,他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技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