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的一条老街,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温润的光。街边有一家“老程肉夹馍”,店铺不大,招牌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古旧的木板透着浓厚的烟火气息。店主程伯,年过半百,身材清瘦,两鬓微白,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他做肉夹馍的手艺,是从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在这条老街上,已经营了数十年。
程伯小时候,最爱去爷爷的店里玩耍。那时候,店里总是弥漫着肉香和馍香,食客们进进出出,热闹非凡。爷爷站在案板前,熟练地切肉、夹饼,动作一气呵成。程伯常常趴在案板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爷爷忙碌,小小的心里满是崇拜。
一个夏日的午后,蝉鸣阵阵。爷爷决定教小程伯做肉夹馍。爷孙俩来到市场,挑选食材。在肉铺前,爷爷仔细地挑选着猪肉,他告诉程伯:“做肉夹馍,这猪肉得选上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这样煮出来的腊汁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程伯仰着头,认真地听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爷爷挑选。
买完肉,他们又去买面粉。在粮店,爷爷抓起一把面粉,轻轻揉搓,感受着面粉的细腻程度。“面粉也有讲究,太粗了馍不劲道,太细了又少了麦香,这种粗细刚刚好。”爷爷耐心地讲解着。程伯学着爷爷的样子,抓起一把面粉,在手心揉搓,那细腻的触感让他新奇不已。
回到店里,爷爷便开始教程伯制作肉夹馍。先煮腊汁肉,爷爷把五花肉洗净,切成大块,放入大锅里。接着,加入酱油、盐、冰糖、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调料,再倒入适量的清水。爷爷一边放调料,一边对程伯说:“这调料的比例可是关键,多一分少一分,味道都不一样。”程伯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用心记住每一种调料的用量。
肉下锅后,爷爷盖上锅盖,小火慢炖。趁这个时间,爷爷开始教程伯做馍。他把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酵母和适量的温水,开始揉面。爷爷的手有力而灵活,不一会儿,面粉就变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揉面要用力,揉得越久,馍就越劲道。”爷爷说着,把面团递给程伯。程伯双手握住面团,使劲地揉着,不一会儿,额头就冒出了汗珠。在爷爷的指导下,程伯终于把面团揉好了。
揉好的面团被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趁着面团发酵的时间,爷爷给程伯讲起了肉夹馍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秦军行军打仗,需要一种便于携带和保存的食物。聪明的士兵们就用面粉制成锅盔,再将煮好的腊汁肉夹在锅盔里,这样既方便食用,又能提供充足的能量。后来,这种吃法流传到民间,经过不断改良,就成了如今的肉夹馍。程伯听得入神,脑海中浮现出秦军战士们在战场上吃着肉夹馍,奋勇杀敌的画面。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面团发酵好了。爷爷把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饼状,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片,然后卷起来,再次擀成圆饼。“这样做出来的馍,层次丰富,口感更好。”爷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程伯学着爷爷的样子,认真地做着每一个步骤。
做好的馍被放入烤炉中烤制。不一会儿,烤炉里就飘出了阵阵麦香。与此同时,锅里的腊汁肉也炖好了。爷爷打开锅盖,一股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程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只见锅里的五花肉色泽红亮,汤汁浓稠,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
馍烤好后,爷爷用刀在馍的侧面划开一个小口,然后把炖好的腊汁肉切碎,夹进馍里,再浇上一勺浓郁的肉汁。一个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肉夹馍就做好了。程伯接过肉夹馍,咬了一口,酥脆的馍、鲜嫩多汁的肉,在口中完美融合,那味道让他陶醉。“爷爷,太好吃了!”程伯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爷爷看着程伯吃得开心,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那以后,程伯便跟着爷爷刻苦学习肉夹馍的制作。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帮忙准备食材,练习做馍、煮肉、夹肉。有时候,他做的馍不是太硬就是太软,肉的味道也不够好,但他从不气馁,在爷爷的鼓励下,他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伯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他不仅掌握了爷爷传授的传统做法,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他尝试加入一些独特的香料,让腊汁肉的味道更加丰富;他还改进了烤馍的技巧,使馍的外皮更加酥脆,内部更加松软。
然而,命运却对程伯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程伯二十岁那年,爷爷突然病倒了,再也无法经营肉夹馍店。程伯看着病床上的爷爷,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爷爷拉着他的手,虚弱地说:“娃啊,爷爷不能再教你了,你一定要把这肉夹馍的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尝到咱老西安的味道。”程伯含着泪,重重地点了点头。
爷爷去世后,程伯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看着空荡荡的店铺,想起和爷爷一起做肉夹馍的点点滴滴,心中五味杂陈。但是,他没有忘记爷爷的嘱托,他决定继承爷爷的衣钵,把“老程肉夹馍”店经营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