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北宋群英录

第108章 思过往,赵恒浮桥问前路;心不甘,光义叹息诉前尘

北宋群英录 桑树下的粪球 2065 2025-03-15 23:04

  “何止是你啊!我争了一辈子,算计了一辈子,心狠手辣了一辈子。也不及他的万分之一啊!”

   “这熟悉的声音,难道是?”

   赵恒转过身去,只见一个身穿衮袍的中年人,满眼慈爱的看着赵恒。

   “父亲?父亲真的是你?”

   没错,此人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为了权力,我对弟弟,侄儿,嫂子不仁,对哥哥不敬。涪陵宪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唉.....为了这衮袍龙冕,为了证明我不比他差。费尽心机,劳碌一生,我背负骂名,却终不可得。”

   “三叔难道真的是您......”

   赵恒想到,自从“烛光斧影子”大伯去世以后,三叔和几个堂兄弟相继去世,就有人传言是赵光义做的,但他始终不相信。

   赵光义并不答话,只是独自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雄心壮志冲云天,欲揽山河意万千。空有豪情难成事,才疏力薄梦难圆。我从大哥手中接过来的江山,是一座欣欣向荣,将要完成大一统的江山。国富民强,财政充沛!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二十万禁军横扫天下!大有大唐气吞万里的气魄,可谓是逆天开局了。然而我执政数十年,扔给你的却是一个破烂摊子。”

   是啊,赵匡胤执政时期,不能说军力一定强过契丹,但至少契丹对大宋是保持畏惧的,北征契丹没怎么输过。而到了赵光义的时候,二十万宋军发动高梁河之战,大败而归。赵光义也中了一箭,颜面扫地,更是上演了驴车飘逸的名场面。赵匡胤终其一生积攒下来的精兵强将损失过半,对周边国家的威慑力大减,且在与契丹的对抗中逐渐处于劣势,就连弱小的党项也开始有了不臣之心。鞑靼影响了北宋后期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格局。

   “辽国人开始欺负到头顶上来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了,连自己国内都有了四川大起义的反叛。若是能让大哥多活几年,恐怕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百姓会更富足,国家会更安定。唉......”

   “不,父亲,你做的已经很好了。”

   “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就在父子说话的时候,浮桥上督军的赵匡胤看了赵光义一眼。面带微笑的问赵光义

   “二弟啊,你快乐么?终生追求,用尽手段,现在你满足了么?”

   赵广义面带苦笑的回答

   “我来过,我奋斗过,如此而已。59年的岁月,22年的风霜,经过便是经过了呀!”

   赵匡胤听到赵光义的回答,微笑着说。

   “你风沙里走了这一遭,可曾寻到的到那至高无上的黄冕?又可曾撞上虎伥坠崖,波涛打架?只怕你瞎了眼、聋了耳、乱了心。越是贪图完满,越是搜不干净,欲壑难填。没天命又不认命,可曾真的满足过?你听,那风里传来的,都是求而不得的声音。”

   赵匡胤一脸平静的看着赵恒和赵光义道。

   “二弟,该上路了。”

   说罢拍马而去。

   赵光义看着赵恒笑着说:“恒儿,你做的很好。你是一个好皇帝,你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错就错在追求了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目标。人还是务实一点的好,大宋的基业就靠你了。”

   “啊?什么意思?您是支持还是不支持我向西北派兵呢?”

   就在赵恒愣神的一瞬间。赵光义,骑上白马,追随赵匡胤而去。“不,父亲,伯父,我究竟该怎么做?”

   赵恒奋力的朝着浮桥追去,想要追到赵匡胤和赵光义。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就总是差一段距离。等到他追到浮桥边上的时候,赵光义和赵匡胤已经走远了。

   此时又有不少熟悉的战将踏浮桥而去。他们有杨业和他那几个儿子,还有李继龙,高怀德,呼延赞等。

   高怀德走到桥边的时候,看着赵恒面带着复杂的微笑。略带歉意的说。

   “官家,当年我驱赶您的御辇,冒犯了啊......”

   “不,高将军.....我从来没有怪你。是我太没用了.......”

   “不,官家,您是一个好皇帝。”

   说罢高怀德打马而去。

   陆陆续续又有一些武将经过,比如张斌,杨嗣,秦汉,王超,王荣,范庭昭,康宝义等,都和赵恒一一打招呼。

   赵恒看着这些名将一一走过。好似那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知不觉赵恒已经是泪眼朦胧了。

   看那边,又有一个他熟悉的人来了。只见那武将身后的旗帜写的是一个“杨”字。

   “杨?还有哪个武将姓杨?”

   等那个姓杨的武将走近的时候,赵恒崩溃了。

   因为按理说他在梦中见到的应该都是死人啊,怎么杨延昭也在?他不是应该驻守高阳关么?

   杨延昭率先打招呼

   “官家,别来无恙啊!”

   “杨将军?”

   “是的陛下,臣是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杨延昭。”

   “杨将军,难道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