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梦幻旅游者

第325章 井畔、江边与潇湘馆的沉默

梦幻旅游者 孤标傲世 1958 2025-09-26 21:19

  一、 井台的寒

   那口井,在贾府后园最偏僻的东南角,青石井栏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也沁着常年不见日头的阴冷。平日里,只有粗使的婆子们会来这里打水浆洗衣物,喧哗过后,便是死寂。这个五更天,一个打水婆子的尖叫声,像一把钝刀子,划破了贾府黎明虚假的平静。

   金钏儿投井了。

   消息像带着井水的寒气,悄无声息地钻进各房各院的窗缝。下人们交头接耳,眼神里藏着恐惧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但更多的,是噤若寒蝉。谁都知道,金钏儿是王夫人房里“得脸”的大丫头,前几日刚被太太盛怒之下撵了出去,缘由……无人敢深究,只隐约与宝二爷有关。

   王夫人坐在炕上,手里捻着一串佛珠,指尖却冰凉。她素日里吃斋念佛,最重“慈善”名声。此刻,她心里像塞了一团湿透的棉絮,又沉又闷。金钏儿那日跪地哭求的样子还在眼前,自己当时怎就那般大的火气? “教坏了爷们”的罪名扣下去,竟是逼得一条鲜活的生命走上了绝路。她怕,怕这“逼死人命”的污名,怕多年经营的仁厚形象毁于一旦。窗外的日头渐渐升高,她却觉得浑身发冷。

   二、 蘅芜君的“熨帖”

   便是在这时,薛宝钗来了。她穿着家常的藕荷色绫袄,青缎掐牙背心,步履从容,神色一如往常般端庄宁静。她是来给姨娘请安的,仿佛并未听见府里那些暗流涌动的风声。

   一进门,宝钗便察觉出王夫人神色不对。她也不急着问,先规规矩矩行了礼,才柔声问道:“姨娘今日气色似乎不佳,可是昨夜没歇息好?”

   王夫人正愁无人可说,见宝钗来了,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把拉她坐下,未语先叹气:“唉,你可知道,昨日出了一件大事……金钏儿那丫头,忽然投井死了!”

   宝钗闻言,脸上掠过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敛容,轻声安慰道:“这也奇了。好端端的,怎么就投井了呢?”

   王夫人絮絮叨叨,将那日如何看见金钏儿与宝玉玩笑(她自然略去了宝玉主动招惹的细节),自己如何生气将她撵出去的事说了,言语中不免带着几分懊悔与自辩:“我也是一时气急了,谁知她气性这么大,就……”

   宝钗静静地听着,眼神温和而专注,等王夫人说完,她才微微颔首,语气沉稳地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

   王夫人抬起眼,像是期待着她的下文。

   宝钗继续道,声音平稳,不带一丝波澜:“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番话,如春风化雨,悄然渗入王夫人焦灼的心田。

   “颠倒黑白”吗?在宝钗看来,这或许是当下最“妥当”的解释。将自尽说成意外,能最大限度地保全王夫人的名声,也免去了府中更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流言。至于金钏儿所受的屈辱和绝望,在维护大局稳定面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

   “贬低生命”吗?或许在宝钗的价值体系里,一个因为“区区”被撵之事就放弃生命的丫头,确实不够“明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规矩体面重于一切。个体的情感和尊严,在家族整体利益和主子的颜面前,需要让步。她说“不为可惜”,并非真的冷血,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来消解悲剧带来的情感冲击,从而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果然,王夫人眉头稍展,却仍有些不安:“话虽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

   宝钗见话已奏效,便给出了更务实的方案:“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用银子来抚平人命关天的波澜,在宝钗看来,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既体现了主家的“恩典”,又实际解决了金钏儿家的困难,还能迅速将此事翻篇。她的思维模式,始终围绕着“实际效用”和“最小化损失”展开。

   王夫人听了,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拉着宝钗的手,连连称赞:“好孩子,还是你想得周到。我一时没了主意,亏得你来开解我。” 当下便吩咐人取了五十两银子,又安排后续事宜,心头的阴霾似乎散去了大半。

   宝钗安静地陪着,脸上带着得体而温和的微笑。她成功安抚了未来的婆婆,维护了贾府和王夫人的“体面”。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冷静和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然而,这份“体贴”和“周全”,如同她常服的“冷香丸”,是以一种抽离了个人情感的“冷”为底色的。那井台下的冤屈和生命的重量,在她精密的权衡中,被巧妙地置换成了银两和一句“糊涂”的定论。

   三、 水仙庵的祭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