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朱元璋到现代

第149章 孔希学与一众儒士上朝(4)

朱元璋到现代 米饭不顶饱 2091 2025-03-15 23:06

  朱元璋目光平静地看着朝堂上这跪成一片、声泪俱下的儒士们,缓缓开口:“都平身吧。”

   声音不高,却瞬间让朝堂上嘈杂的哭诉声戛然而止。

   待儒士们纷纷站起身来,不约而同地朝着孔希学投去鄙夷的一瞥,眼神中满是不屑与愤怒。

   朱元璋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诸位所言,朕都听进去了。”

   “但改革之事,关乎我大明的兴衰,朕绝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仓促决定。”

   说罢,他转头看向朱标,眼神中带着期许与信任,“标儿,你主掌中书省,主持改革事宜,他们所说的这些情况,都是真的么?”

   朱标自信满满,向前踏出一步,“父皇,并非如此。”

   “儿臣以为,他们可能并未深入细致地观察,仅仅是道听途说,便匆忙地下了论断。”

   他转身目光炯炯,直视着陈老,“您说因允许女子进入工坊做工,工钱有所减少,还导致男子失业,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女子进入工坊,凭借她们的心灵手巧,在一些精细工作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工坊带来了更高的效益。”

   “工钱方面,朝廷早有明确规定,秉持同工同酬原则,绝不存在刻意压低女子工钱的情况。”

   “这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也是改革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至于男子失业一事,更是毫无根据。”

   “据孤所知,城外新成立的工厂,发展势头迅猛,一直都在大量招人。”

   “只要男工们愿意放下偏见,积极应聘,根本不存在失业的问题。”

   说完,朱标再次转身,面向朱元璋恭敬地拱手道,“父皇,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儿臣深知责任重大。”

   “因此,早命锦衣卫对各工坊主宣读朝堂政令,明确告知他们改革的要求与规范,绝不容许他们试图钻空子,破坏改革大局。”

   陈老听了朱标的话,脸上瞬间一阵红一阵白,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下意识地低下头,不敢与朱标对视。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标儿,做得好。”

   “改革就是要这样,有理有据,不能被无端的质疑扰乱了步伐。”

   随后,朱元璋目光看向那个江南老儒士,问道,“那江南的新规和宝钞之事,你又作何解释?”

   “百姓兑换宝钞困难,影响生计,这可不是小事,关乎着江南万千百姓的生活。”

   朱标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父皇,此事儿臣全权交由诚意伯操办,其中详情,还请诚意伯来详细说明,以便父皇能全面了解情况。”

   刘伯温上前一步,双手抱拳,“陛下,江南作为京师之后,第二个成立大明银行的地方,当地确实颁布了相关新规。”

   言罢,将目光转向那个江南的儒士,拱手示意,言辞恳切地问道,“这位先生,你可亲自去过大明银行?”

   江南的儒士赶忙拱手回应,“去过。”

   刘伯温微微点头,继续有条不紊地说道,“可注意到,大明银行的两侧商铺,皆是收百姓粮食和其他实物的地方?”

   “朝廷设立这些商铺,便是充分考虑到百姓习惯用实物交易的情况,其初衷就是让百姓能够拿家中余粮或其他实物,去这些商铺换取宝钞。”

   “这些商铺,皆由朝廷严格监管,定价公平合理,绝无欺瞒百姓之举,百姓无需担忧被压价吃亏。”

   “而且,为了方便百姓,银行和商铺都安排了专人引导,百姓只需按流程操作,并非难事。”

   “先生,据你所见,在这兑换宝钞的流程里,究竟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导致百姓兑换困难,进而影响生计呢?”

   老儒士听到这话,神色微微一滞,脸色瞬间有些发白,下意识地舔了舔干涩的嘴唇,眼神也开始有些闪躲,不敢直视刘伯温的目光。

   他嗫嚅着,“这……这,草民只是听闻百姓抱怨,说兑换宝钞来回折腾,耗费时日,具体细节,倒也未曾细究。”

   声音越说越小,透着几分心虚。

   刘伯温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先生关心百姓疾苦,这份心意令人敬佩。”

   “毕竟,百姓之事无小事。”

   “若是先生还有疑虑,不妨再去银行实地考察看看。”

   “若真发现问题,也望先生及时告知朝廷,朝廷定会妥善处理。”

   老儒士的脸越发泛白,尴尬地拱了拱手,嗫嚅道,“是草民考虑不周,听诚意伯这般解释,草民心中已有数。”

   朱标听完刘伯温的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满意的笑容。

   侧身面向朱元璋,恭敬地行了一礼,“父皇,看来这位先生相当关心百姓。”

   “至于江西儒士提出的科举改革问题,儿臣则是全权交由宋学士负责,还请宋学士为父皇和诸位详细阐述一番,以解众人疑惑。”

   宋濂稳步上前,整了整衣冠,向朱元璋行大礼后,神色庄重道,““陛下,江西向来文风昌盛,当地的学子数量众多,他们对于科举之事一直极为看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