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渣的逆袭

第20章 吴三桂的心思

明渣的逆袭 浮沉的命运 2084 2025-05-04 08:56

  长江无战事,风平浪静。

   进入冬季,随着湖南、江西的清军逐渐退往长江以南,长江一线风平浪静,没有了战事,楚天赣地暂时恢复了安宁,天下人的目光,也都聚集在了岳州城。

   周王吴三桂所在的岳州城。

   吴军上下,包括湖广(长江以南)、广西,甚至云贵、东南的军民,都在私下讨论着,周王吴三桂,莫不是要当皇帝了?

   周王,心里在想些什么?

   自康熙十二年周王起兵,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现在的战事胶着,吴军虽然军事上没有颓势,但却始终未能渡过长江。

   打仗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后勤。吴军根本在云南,将士虽然骁勇,但云南土地贫瘠,资源短缺,加上交通不便,后勤补给困难,战事长久,吴军消耗不起。

   相比于满清朝廷举国庞大的人力物力,吴军钱粮上的劣势,显而易见。

   引清军入关,剿杀抗清势力,后又残杀永历父子,吴周声望全无,周王吴三桂已被天下汉人视为“汉奸”。抛弃大明旗号,自立周王,为天下大明遗民所弃,失了许多人心。

   且不说周吴内部派系林立,单是四藩之间,便是各自为政,形同自立。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关系孙延龄,三者与周吴都是面和心不和,随时可能反复。

   最重要的是,周王吴三桂已经六十九岁,年近古稀,且又身子多病。其长子吴应熊及长孙吴世霖已被康熙斩杀,唯一的幼孙吴世蟠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后继乏力,这是吴周目前最大的隐患。

   吴军与清军在湖广江西对峙,双方你死我活,欲罢不能之时,满清朝廷却派来了使者前来,要与吴军罢兵,封周王为“南王”,并将长江以南的清军悉数撤回江北。

   “王爷,清廷此举,未尝不是满清驱虎吞狼之计,王爷明鉴。”

   府衙大堂中,吴国贵向首座上的吴三桂进言。

   “驱虎吞狼?王爷又不是三岁小儿,又岂会被玄烨糊弄?清军退往长江以北,王爷正好经营江南,积蓄力量。你们都别忘了,世子与嫡孙都死在玄烨手里,玄烨必死,满清必灭!”

   吴应期冷声道。

   南王?

   如果是开战初期,玄烨没有加害世子吴应熊父子之前,或许可以谈谈。

   现在,天下抗清形势大好,玄烨又来玩什么“驱虎吞狼”,真是当天下人是傻子吗?

   “廷献,你怎么看?”

   吴三桂端起茶盏,向一旁的白发儒士问道。

   “回王爷,玄烨此策,不是什么驱虎吞狼,而是阳谋。玄烨以王爷为南王,遣使至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处,让其镇守各省,如旧时藩镇。”

   方光琛捋须道。

   作为周王吴三桂的发小,清廷与吴周言和,方光琛也第一时间来了长江前线。

   南王封号,周王治下,不过云贵、四川、湖广、江西几省。

   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各镇福建、广东、广西三地。

   就是不知道,江南的朱和垚,有没有封号?

   满清这一招“分封”,权力诱惑之下,一方藩王,谁能拒绝?谁还会随王爷反清?

   “王爷,玄烨以王爷为“南王”,又分封耿精忠尚之信等,整个长江以南,都成了汉家天下。”

   马宝疑惑道:“满清失了长江以南,玄烨到底图什么?他就不怕,等王爷平了南地,挥军北上,宰了他个狗皇帝吗?”

   清军撤出长江以南,难道只是为了离间王爷与南地各方势力吗?

   尤其是那个南京朱和垚,以前明皇室自居,打的反清复明的旗号,与王爷显然不是一路人,也绝不会以王爷马首是瞻。

   王爷心里,恐怕对朱和垚忌讳颇深吧。

   吴三桂靠在椅子上,端茶慢饮,此时的他满面红光,似乎心情不错。

   自起兵以来,王爷的身体大不如前,上马都困难。这一纸和议,似乎让疲惫不堪的王爷,轻松了许多。

   难道说,“南王”之封,清军撤出长江以南,才让王爷如此惬意?

   “廷献,玄烨那小儿没什么好心,此事老夫自然明白。”

   吴三桂放下茶盏:“不过,我军南上四年,粮草辎重补给困难,将士死伤无数,借玄烨小儿的手休养生息,也是不错。”

   他看着众将,笑道:“你们觉得,玄烨是不是帮了我等啊?”

   王爷心情舒畅,众将轰然大笑。

   无论如何,能从经年累月血腥繁琐的战事中抽身出来,哪怕只是暂时,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王爷,玄烨与南京没有和议,其意不言自明。以在下看来,玄烨必会南下攻打江南。到时或许会抽调长江以南的兵马,以保战事的顺利。”

   方光琛捋须道。

   堂中众将,包括吴三桂,都是点头。

   没了江南的物产,满清的仗还怎么打下去?

   集中兵力财力物力,夺回江南,恢复漕运,恐怕这就是满清朝廷的目的。

   “玄烨此举是阳谋,用不了多久,必会与南京交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