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末争雄

第23章 浮生杂事多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2187 2025-03-15 23:06

  等聚会散场,陈吉发陪着熊夫子将宾客送走,又辞别苏云生与吴成道。

   “吉发……哦,往后当叫你子安!”熊夫子调笑道,“你可真是,生辰当早些同我说。”

   “是学生唐突了。”

   “这样也好,让许大人印象深刻。”然后又转向儿子,“正言,以后要与子安多亲近,老夫教了这么多年学生,他虽然发蒙晚,却是最聪慧的一个。”

   熊文灼望向陈吉发,目光如炬,抬手抱拳。

   “见过兄长。”陈吉发恭敬回礼,却是长揖到底。

   三人结伴行了一段,在路口分别。熊夫子又反复叮嘱,近日不可放松学业,切不能因为得了许大人青睐便无所顾忌。考前,他还会再约许大人出来,要他做好准备。

   师徒分别,陈吉发心中想着,是不是让夫子将熊小姐要的东西带回去,但临着伸手摸到草纸,又顿住了。

   他心知这事情瞒着夫子有些不妥,但因着许多莫名其妙的期待,又决定继续瞒下去。

   他如今简单办了个冠礼,从习俗上说,便可以娶妻。此前与王家大妹交换了庚帖,也该上门提亲了。但也因着那莫名其妙的期待,他总是下意识的忽略这个事情,又或许,他总是想着与那王家大妹只见过一面,也没什么感情,婚也没有正式订,还是有余地的。

   总而言之,他犹豫了片刻,最终选择了隐瞒。

   但等熊广源父子走后,他又有些惶然不安,后悔起来,觉得刚才就应该果断交给夫子。

   如此当断不断,却是如同他害了那吴家小姐,辜负了王家大妹一样,迟早也要害了熊家小姐。

   陈吉发在事业上的决断力,敢拼敢打的狠劲,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却仿佛不存在了一般,总是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也就让他陷入了如今总是心中烦闷慌乱的境地。

   第二日,陈吉发请假在家,本想陪父母一天,结果,母亲没几句话便又同他唠叨订婚的事情。

   “我和你爹商量了,还是等你院试放榜再去。”赵氏苦口婆心的劝他,“若是中了,她是庶女,便只能做良妾;若不中,你在乡里还要借他家的势,就要当正妻。”

   “娘,和您说了许多遍了,儿子婚前不娶妾。”

   “我知道你是心善,可这种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家女子没有过错,你梗着不让人过门,还不一样是害了她?往后她还能嫁与好人家?”

   陈吉发无言以对,烦上加烦。

   “娘,我去姐姐那里看小侄子。”

   “滑头!又溜出去躲着!你躲得过初一,还能躲得过十五?!”

   陈吉发撇下母亲飞也似的跑了,留下赵氏一个人跳脚,旁边的陈友富不做声,只躺在摇椅上闷着头抽旱烟。

   陈吉发到了黄江海家里,姐姐如今已经出了月子,在园中溜娃。

   刚出生时皱巴巴的肉团子已经长成个奶胖的娃娃,很爱笑,陈吉发逗弄了一会,才交给姐姐,同黄江海聊了些生意上的事情。

   谈起这个,他立刻觉得思路清晰,再也不烦了。

   “姐夫如今生意大了,接触南来北往的粮商也多,还请帮忙留意几样种子,听说沿海的番鬼手里有,叫什么玉米、马铃薯、红薯的……”

   陈吉发只能用后世的作物名,并不清楚这些东西在大明末年的名字,于是又对黄江海笔画了下形状。怕姐夫如今赚钱忙了不记得,又补充了几句。

   “若是见着,一定要拿下来,多花些银子无所谓。只要有这几种番邦的粮食,咱们的米粮行,便可以彻底站起来,靠江夏县的产量,养武昌一府都问题不大。”

   “能有如此高产?”黄江海有些咋舌。

   “是了。这些粮食好生长,不择地,到处都可以种。有了它们,我便可以开发出更多粮食加工的机械,到时候,一亩地产两三千斤粮食不在话下。”

   这愿景让黄江海瞪大了眼睛。可知道,如今的上好水浇地,一亩产小麦黍子不过三四百斤,交过皇粮地租,农民手中不剩几个。但若是两三千斤,那便截然不同,真的是一县之地,便可养一府百姓!

   “真有如此神谷?可既然如此,沿海一带为何没有推广?”

   “这些粮食都是粗粮。”陈吉发解释道,“人食之不易消化,不顶饿。不过,那是不会加工导致的。小弟此前看过几本奇书,远西人将这些谷物中的精华萃取出来,制成淀粉、粉丝,又或者炸成薯饼、玉米花,都十分可口。”

   黄江海听了,知道自己的妻弟这是在向自己推销那些粮种的好处。想到这些东西不仅是江夏县闻所未闻,若真是成了,怕是整个湖广的市场都会是自己的,前景广阔,于是心中的热切便停不下来。

   “甚好!我明日便托东面来的客商打听番邦粮种的事情,你且放心!”

   “如此便谢过姐夫了。”陈吉发笑道,“若是姐夫有余力,现在倒不如试着用绿豆做做粉丝。”

   粉丝在中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着《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粉英的作法,宋代陈叟达着《本心斋疏食谱》中写道:“碾破绿珠,撒成银缕”,形象的描述了绿豆粉丝的作法。在这个年代,南北各地都有粉丝出产,山东招远更是已经形成规模。但这个时代的粉丝多是绿豆粉丝,制作成本并不低廉,折合银子大概需要近七钱银子百斤,加上运费和中间商的差价,送到粮店零售差不多得有一分五到两分银一斤的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