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末争雄

第217章 朱大典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2047 2025-03-15 23:06

  此时朱大典还未赴任,他要先交卸漕运总督的事情,然后进京面圣,领了圣旨和尚方宝剑,才会由兵部派人送到河南。因此,如今河南各处官兵都采取守势,务求使流寇安静待在南阳一带。

   也由此,陈吉发见着没有硬仗要打,就辞别卢象升,带着团练回江夏筹措军资。

   实际上,是回来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

   这次出去的实践证明,煤焦油燃烧罐在狭窄的地形条件下非常有利于防守,但在开阔地形或者野战中作用有限。特别是在面对机动性很强的对手时,这些笨重的家伙很难跟上节奏。

   试验中的火箭炮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投产,而且,就算进入生产环节,由于结构过于复杂,也很难量产,大概率只能作为一种战略级武器。

   普通的战斗还是必须依靠野战火炮。

   陈吉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偷偷摸摸造炮。上次在苏家湾发现东厂番子后,他更加拿不定主意了。但这次回江夏,他决定要面对这个问题。中原的战局已经滑向他不熟悉的历史,军备工作不能按照原先的想法拖到崇祯十一年之后。如今就算不大规模生产,至少要有生产的能力。

   来到研究院的时候,王徵正在与人讨论问题,其中还有个西洋人,见到陈吉发,几个人都上前行礼。

   领头的那个洋人陈吉发之前在南京见过,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汤若望。

   能在江夏见到汤若望,陈吉发非常意外,因为目前湖广这一片佛道教很发达,百姓偏信鬼神,基督教传统并不是很浓厚。

   宗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认知与精神追求决定了百姓的信仰。湖广与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不同,这里百姓对抗的是贫瘠的大山、连绵的沼泽水塘,每年面临长江汉江的泛滥,他们生活在血亲宗族的庇护之中,获益于家族的力量,因此,个人精神追求极少,更容易相信“轮回转世”的佛道教。而富裕的生活和灾害更少的江浙百姓,从明朝中叶开始就出现大量的小家庭,血亲宗族社会在逐步的瓦解,个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更加进步,因此对于天主教的教义接受度更高。

   事实上,明末产生阳明心学,产生李贽的颠覆性思想,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虽然主体上明帝国仍然是个农耕帝国,但在商贸发达的江浙,既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产生了近代哲学思想。

   回到眼前的事情,汤若望上前行礼,用尚且带着口音的中文同陈吉发问好。

   “陈大人,冒昧叨扰了。”

   这个时代,外宾见明帝国官员还是非常非常客气的,东方大国的国力,在此时仍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哪怕国内动乱,外敌骚扰,也依然如此。

   不过,陈吉发与人客气惯了,不管是官员百姓,富商穷人,还是族人番邦,他都和和气气。

   “汤神父客气了,您能拨冗来访,陈某幸甚。”

   王徵这个时候才想起来此时没和陈吉发通报。这个怪他,之前只以为这是教会交流,并未想到陈吉发与汤若望认识。

   “原来二位认识,早知道便一早请陈主事过来了。”

   “在南京时有一面之缘。”陈吉发笑着解释道,“那时候汤神父刚刚完成历书编纂,到南京拜访东郊先生。”

   “原来如此,倒是真有些缘分。”

   “是呀,那时候还不知道陈大人如此年轻有为,今日一见,湖广的这座县城,繁华程度已经不亚于扬州、苏州这些地方了。”

   几人寒暄着,很快拉近了距离。陈吉发也在交谈中弄清楚了他们的来意。

   原来,陈吉发先是给王徵建了研究院,又允许他在附近建了小教堂,在北京的天主堂看来,这是天主教在湖广发展生根的重要标志。因此,当王徵将情况报告给北京后,为体现重视,汤若望便带着几位教士到湖广来查看情况。

   “龙华民主教希望建立湖广教区,由我来负责联络工作,教区主教由利类思神父担任。”

   汤若望身后一名年轻的神父颔首致意,他有一头金色的卷发,湛蓝的眼睛,微笑时表情谦和。

   “日安,尊贵的陈先生。”

   “日安。”

   陈吉发与他打完招呼,又不解的问汤若望:

   “为什么不是王徵大人担任主教?他在这里兴建天主教堂,本来有功劳。而且,是因为他的学问,我才允许天主教在这里传教。”

   几位传教士互相对了下眼神,王徵自己站出来拱手解释道:“在下取妾,不符合教义。虽然诸位神父没有去除在下的教籍,但不适合担任主教。”

   陈吉发面色不豫,汤若望看出了这位明帝国贵族的不满,于是跟着补充道:“斐理伯教士虽然不能担任主教,但本地教务肯定会征求他的意见。”

   斐理伯就是王徵的教名,对于这个安排,王徵肯定提前已经同汤若望沟通过,而且,他认为这是教会内部的事情,自己心甘情愿的,于是解释道:

   “陈大人勿虑,利类思神父是意大利贵族,精通天文历法、机械算数,于教义上也更加精通。王某居他之下,是自愿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