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杂交水稻团队奔赴大唐各地
此时正值六月中旬,天气已经开始热起来了。
尤其是在毗邻黄土高原的河套平原,太阳一个不小心就会热情过了头。
黄河畔,码头边。
此时正停靠着一艘艘大船,岸边人头攒动。
“柴兄,你们此行前往何处研究?”
都是同一个研究班的,自然也比较关心同学的去处。
杂交水稻团队中的所有学员都已经组队完毕,今日他们将奔赴大唐各地。
“张兄,我们前往潮州,你们呢?”
“潮州啊…祝你好运吧!我们前往益州。”
所谓的益州,就是后世的四川成都。
在大唐,益州也是着名的城市,有‘扬一益二’之说。
作为后世的聚宝盆,益州自然也是大唐水稻的主要种植区之一。
可潮州地处岭南,也是流放之地,因此这人才会说祝他好运。
“没事,都是为殿下做事,说不定这也是我的运道。”
“是极是极!你能这么想,自然是极好的。”
类似这种互道珍重的场面,在码头上随处可见。
不光是他们,还有那些随行的工匠们也在和熟悉的人道别。
在这个车马慢的年代,一别可能就是永远。
“殿下来了。”
“见过殿下。”
顺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只见李恪正从马车上下来。
而何时与王玄策二人,则是亦步亦趋地跟在李恪身后。
这种场面,自然也少不了蜀王卫随行。
“诸位,免礼!”李恪伸手微抬。
来到学员们中间,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过,李恪欣慰地点了点头。
“大家好!今天,本王将代表北疆,代表大唐目送诸位登上奔赴远方的船。”
“之所以要发表讲话,旨在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并给予诸位最大的底气。”
“本王深知,你们肩负的责重大,面临的挑战严峻。”
“但本王更加坚信,只要诸位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李恪的话铿锵有力,在众人耳边不断回荡。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脸色涨红,热血沸腾。
“回顾过去,北疆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些成绩离不开全体同仁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
“正因为有了无数人的默默付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北疆的今天。”
“而今诸位奔赴南方,仍需谨记,研究工作离不开团队协作和沟通配合。”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阻碍。”
虽然一个小组中,有不少人都彼此熟悉,但也有个别陌生面孔。
若是融入团队不成功,必将对本就紧张的研究工作造成阻碍。
如今已是六月中旬,离水稻开花期已经不远了。
虽然李恪没指望着他们今年就把杂交水稻的种子培育出来,
但他也不希望科研团队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时间。
李恪的发言依旧在继续:“本王相信,在诸位的努力下,定能圆满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目标。”
“本王和北疆的百姓们,在此祝诸位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最后,本王在此承诺:率先完成目标的团队…”
“团队中的每人都能获得本王麾下的一套房!”
直到发言尾声,李恪直接展示钞能力。
“蜀王殿下大气!”
“蜀王殿下高义!”
“……”
一时间,所有学员们都沸腾了!
别人可能不知道定襄城的那些住宅有多豪华。
但他们所有人都清楚得很,即便是定襄城最小的住宅,
放在大唐来说,那都属于顶级豪宅的行列。
殿下能大手一挥,就允诺出一人一套豪宅,简直就是豪横死了!
这一刻,所有学员都立志:一定要争取率先完成杂交水稻的培育。
为了那套房,拼了!
激动过后,众学员才开始排队登船。
随行的蜀王卫已经在船上待命,也负责维护秩序。
“慢点慢点,都排好队!”
由于太过激动,大家一时间得意忘形了。
直到船上的蜀王卫厉声提醒,众人才回过神来。
“殿下,您真可谓大手笔,一出手就是一套豪宅。”
“这一套豪宅的诱惑…您拿这个来考验这些人,谁吃得消啊!”
就连一旁的王玄策都忍不住感慨李恪的豪横。
李恪摇了摇头,眼睛却一直盯着登船的学员们。
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手笔大,反而觉得赚了。
“你不懂,若是那杂交水稻真的培育成功,将能养活整个大唐!”
“本王只是拿出十几套成本低廉的住宅,绝对不亏!”
王玄策不以为意,他就当殿下在夸大了。
如今是贞观五年,大唐民间户数约230万户,人口约为1000万,授田为2.3亿亩左右。
之所以授田如此之少,不是天下的耕地不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