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刚穿越没了爹能科举不

第136章 痛并快乐

  林泽祖完成骈文的最后一个字已经快子时了。王继学已早早的躺下了。

   庆幸的是不是天冷的时候,虽有零星的蚊虫过来骚扰。但也不妨碍一头扎进了八股文和聘文中的林泽祖。

   林泽祖站起身轻手轻脚的舒展了一下腰身。

   熄灭烛灯顺势躺下,过度的用脑入眠很快,而且睡眠质量很高。

   生物钟在卯时二刻准时叫醒了林泽祖。对面床铺上的王继学也起来了。

   两人相视一笑,就开始各自穿衣洗漱。

   早饭是简单的烫饭,林车主不管三七二十一炫了一肚子。便捧起了《春秋》在前院边走边读。

   因为他看过王刊送给他的那些前学子写过的是试帖诗八股文和骈文。在这些八股文和写骈文中用典最多大都来自于《春秋》。

   所以此次重新背诵《春秋》,林泽祖有了目的特别的尽心留意其中的文典。

   前世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就是林泽祖的最好临摹本。

   《滕王阁序》短短的一篇骈文只七百七十三个字。却用了二十六个典故,四十个成语。

   其中千古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此工整对偶的句子在文中不胜枚举。

   大家就是大家真不是吹出来的。此文一出天下哗然,真可谓绝唱古今。

   林泽祖上交诗文的时候。朱夫子看着厚厚的一摞愣了一下神。

   辰时,今天朱夫子讲的是《尚书》。

   《尚书》也就是上古言传的故事以借古喻今。

   《尚书》归纳起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是圣王谱系。

   《尚书》中建构了以“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代表的“二帝三王”的圣王谱系,集体完成了圣王治世在时间维度的建构。

   尧帝登基后,分命羲氏与和氏从东西南北不同方位观象记时;舜帝继位后,从中央王朝出发,“五载一巡守”,考察诸侯政绩;大禹治理九州,按距离远近划分“五服”,确立了中央政府与边地民族的政治地缘关系,集体完成了圣王治世在空间维度的建构。

   二是君圣臣贤。

   就是君要怎么做做什么才是合格的君王。臣要怎么做做什么才是合格的巨子。

   君王要认清自己的政治责任,以德治国勤勉政事才能配享天命。

   比如周公以勤劳自励,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他极为重视统治者勤政的品德,认为商纣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统治者缺乏勤劳品德,尚书《洛诰》篇中指出“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点就是讲故事。讲做事的规矩做人的品行。克己慎行无偏无陂,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这也是结党营私朋堂之争的最早出处。

   也用此来谆谆告诫君王治国的行为要中规中矩,不做失德之事要以身作则、克己慎行,做到讲诚信节用度、尊农时薄税赋绥靖惠民。

   第四点就是法律

   明刑弼教的思想最早记录在《尚书》中,它最早由上古圣帝大舜在同臣子皋陶谈话时提出。《尚 书·大禹谟》载:“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五教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教化。

   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罚。

   明刑弼教指严明五种刑罚,轻重出入,一一精当不差。

   从而使臣民都畏刑远罪,辅助五伦教化的进行终达化行俗美之治。

   第五点就是天命了。

   君承天命就是把皇权在民众心中神圣化,合法化的一种说法。

   天命观是《尚书》思想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命观影响统治者的行为与统治观念。

   《尚书》中大部分篇目体现出统治者对天的敬畏之心。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文体。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

   这就给后世留下了较多的改编的机会。每一位统治者都会偷偷摸摸的在《尚书》中的多多少少的加点料。

   故有《尚书》文不对题之说。

   朱夫子讲述《尚书》倒也让林泽祖耳目一新。要不怎么说是老夫子呢?

   王继学四人听得昏昏欲睡。林则主则听得兴起。

   虽然朱夫子在讲授君权天授时,林泽祖觉得有些好笑,但不妨碍答题的时候写文章拍马屁。

   而且结合古今拍马屁的精华,还能拍出新高度。

   林泽祖抱着审视批判的态度听讲就再也不瞌睡了,还时不时的默默的给朱夫子捧哏。

   下午朱夫子照例布置了五言六韵的试帖诗八股文和骈文。

   经过昨天的苦战林泽祖也颇有心得。把凡是能想起来用来赞美、类比、隐喻君王的词都排排队。

   仄声的归一类,平声的归一类。

   又把当今皇朝赵氏江山延续了了十代各皇帝老子的名、字、号的忌讳熟记之后以免冲了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