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清末:大洋铁舰

第16章 忠佞难辨孙尚书

清末:大洋铁舰 小小德拉科 2166 2025-03-15 23:07

  仲权礼毕后道:

   “水师副总督仲权向孙尚书报道,铁甲舰是我带回来的,仗也是我打的。”

   孙泓彰没有任何迟疑:

   “仗打得很好,但你明知东南互保,开火之前为什么不向我发报,为什么在没有上峰指示的情况下主动出击!

   若不是你父亲是前朝水师总督,我也不会给你把这锅给背下来!”

   仲权拧着眉头问道:

   “尚书,毕竟是遭遇战,不是大捷了嘛?”

   孙泓彰无奈的吼道:“现在的水师是胆小懦弱,但现在是什么为天?朝廷啊,朝廷!

   小马乍行前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道理你个举人能不懂吗?这仗不是你想打就打的!”

   仲权忽然意识到,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即使是掌握实权的兵部重臣也要看朝廷的脸色。

   孙泓彰紧接着又说道:“不过,这次大捷,或许能在朝廷上多争取些银两补充水师经费,

   剩下的你不用管,不能用巨舰主动招惹倭寇,与倭寇发生碰撞之前电报与我,

   船是哪里来的,你父亲的手笔吗?”

   仲权也知道这种事这位尚书的实力想去查肯定也能查得到,就没有撒谎:

   “是威廉二世给我和雷德尔海军元帅女儿的聘礼。”

   孙泓彰眉头一紧:

   “好大的手笔,你小子在德意志混的是风生水起啊。”

   仲权急忙敬礼:

   “属下不敢。”

   尚书大人看了一眼仲权后说道:

   “过过段时间,你与廖怀安陪同我去粤东做事。”

   仲权应下后便退下去

   ...

   缓步走在京城街上的仲权回想着兵部尚书的那番话,仲权看不懂孙泓彰,或许只能用朝廷的封建来解释这种愚蠢的作战方式,

   发展军工真的能救华夏吗?

   仲权不甘...

   回到营津渡的仲权,工业化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火电厂已经开始实验运作,

   仲权带来的德意志水兵准备回国,在商船来到的时候带来一封信,仲权打开,信上写:

   “仲上校,我是雷德尔元帅,不知俾斯麦级巡洋舰的实战效果如何,我很想知道他的实战能力...”

   但不出几行,语气逐渐开始变化,

   “我的女儿蒂娜非常非常想念你,她说她想去华夏找你,但是我爸爸不让我去...”

   没两句话仲权便发觉这封信不是雷德尔元帅的亲笔,而是蒂娜模仿的,但是模仿几行后装不下去,索性直接用第一人称口吻开始道:

   “我现在好想偷偷跑出去登上商船来华夏,但是你说过我要等你回来接我,我会在德意志慢慢等你...”

   在信中还附带一张蒂娜在基尔港铁舰前的黑白照片,

   仲权看着照片笑了一声后,

   写回信叮嘱蒂娜不要乱想不要乱跑,不久就会去找她,并且让蒂娜告诉他父亲,俾斯麦就是个四不像,建议德意志海军更换舰船的发展思路。

   叮嘱回国的德军水兵将信送到雷德尔元帅手上后,与这些曾经的下属做过告别,

   请来训练士兵的德意志连队之母并没有离开,毕竟有高额的工资,

   这些人才没有很强烈的回国意愿,

   在营津渡的日子当作公差来打发。

   在德意志建筑师的带领下,某些营津渡的建设风格有着浓重的哥特风,这里仿佛隐藏在世外桃源的租界一般,

   军校的设计建设仲权在建筑师设计的基础上加入隐匿于山林的设计,以山为基,将建筑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将大部分的军事设施都穿插于山水森林之中,城镇中心原本的居民设施也进行整体改造,

   这种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更大程度加深高空侦察时的隐蔽性。

   对于军港的改造仲权选择最耗时最耗力的方案:

   “凿山”

   凿山的工作显而易见,上次的倭寇水军便成为此项目的免费劳动力,饿不死就成便是仲权下的命令,

   军港的一大半建造维修设施和舰船停泊位选在凿出来的深水港里面,山体上方加盖大面积绿植,

   德国工程师并不明白仲权要求的隐蔽性的原因,工程师认为依山建港完全是在浪费财力,

   也就仲权明白这是完美的空袭避难所。

   ...

   日本东京圈野岛公园内,

   伊藤博文正在听着向井弥一大佐的战斗汇报,

   咚!

   一声重重的敲桌声传来,

   伊藤博文咬着牙狠狠的说道:

   “夏国的朝廷什么时候懂得购买这种铁舰,身后定有高人相助...”

   伊藤能接受海军作战中失利,但接受不了整个舰队被一艘船打的落荒而逃,更接受不了华夏国的朝廷居然改变了近岸防御的眼光。

   倭寇的情报系统也不是什么小聋瞎,向井说道:

   “首相大人,是德意志的新型战舰,但具体最终签订的价格未曾可知。”

   伊藤道:

   “这夏国太后签了这么多条约,现在哪来这么多钱啊...”

   “立刻,再举全国之力,筹钱,购英国新式铁甲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