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中祖:朱慈烺

第16章 殉国者众矣

  交代完这些,朱慈烺进进宫去见崇祯了,将新军建制给崇祯讲了一遍之后,崇祯也是同意军队改制了,还给曹文诏要了三千两银子,人员调度崇祯也没什么意见,他已经隐隐被这些军镇搞得头疼不已了,现在手握大军的,对朝廷的调度大多阳奉阴违。

   一打仗为了保存实力望风而逃,崇祯也不敢太过严苛处罚,不然说不得又会逼反朝廷大军,何况朝廷也确实对各路军队的补给力不从心,各军镇多是自己想办法在支撑,一个个都成了私军,不靠朝廷供给,自己就不会对朝廷的话言听计从了。

   回到钟粹宫,朱慈烺又开始考虑,去哪弄一些文人呢?新军的文职,现在还没人选呢,要找人就得让人推荐,可是北京目前还没有朱慈烺心腹大臣,这可咋整。

   想一想北京城殉国的文臣有谁呢?好像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奈何朱慈烺没记住啊,几个有名的倒是记住一些,嗯....李邦华和倪元潞就不错,就是不知道二人现在在哪。

   叫来杨宇让去查了一下,这倒不难查,小半天就回来了,杨宇禀告道:“启禀殿下,经查,李邦华大人因罪致仕,现在闲赋在江西吉水老家,倪元潞大人因罪致仕,现在闲赋在浙江绍兴老家。”

   “握草。。。”朱慈烺不由得爆了一句经典,这最后在北京城破,为国殉职尽忠的大臣,随便找了两个,竟然整整齐齐的都在家闲赋,那朝堂上现在都是些什么人?不用问,都是后来投降李自成的,更有甚者,是给李自成开门的,反正就是投完李自成投多尔衮,大清的贰臣传人物呗,哎。。。就这些人,不亡国怎么办?尽忠的,有能力的,现在都在家躺着呢。

   朱慈烺故技重施,先是一本朱氏散文集,再是一封法不传六耳,搞得李邦华和倪元潞也是很上火,两月之后,总算是说道重点,这次他倒是没有再许诺高官厚位,只是说明朝廷要组建新军,需要一些秀才举人之类的文人,去军中担任军职,目前最高的是几个正三品一直往下的军职。

   请李邦华推举一些人去任职政委一类的军职,职责说明后,要求能吃苦,也会跟着军队训练,又让倪元潞推举人去担任军功长和司务长一类的文人,职责简单,要求不高,倪元潞后来能在户部主事,想来后勤这方面还是有点东西的,让他推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吃苦耐劳和训练当然也是少不了的,部队嘛,不存在纯粹的文人,太监都要训练战斗呢。

   当然,大明并不缺热血,能文能武的文臣,战死的巡抚,总督一大把,着名的也很多,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孙承宗,熊文灿,袁可立,左光先等等,再说虽然文人看不起当兵的丘八,但是,大明人口破亿,读书人多如过江之卿,可是,进士每三年才三百人,几百万的读书人最后都能中进士?

   显然不可能,那其他的呢?考不上总要过日子啊,这些人就只能另谋出路了,举人还行,能候补官位了,但那也是少之又少,而且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去衙门任职的,当小吏的,做师爷的,当大户人家账房的,教书的,家庭殷实的开书院的,专心做学问的,卖字卖画的比比皆是。

   现在有机会直接做官,而且一上来就有正三品的,我滴娘啊,就算是武职的正三品没文职的高级,那也是正三品啊,这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去啊,毕竟是官啊,不当官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

   举人能做到正三品的有几个?做到正五品就到头了,能做到尚书,阁老的举人,不是没有,但那真是少之又少,而且还是国朝初期较多,后面就算凤毛麟角了,估摸着也就海瑞,陈新甲了。

   于是才不到两个月,两人就推举愿意去的举人将近一百号人,虽然用不了那么多,但是可以储备啊,再说,人多了就有竞争了,干的不好,走人,后面有的是人想干。

   教书、忠君爱国的思想工作,也是开展起来神速,人多力量大嘛,再说,这些儒学可不就是教人忠君爱国的嘛,专业对口,只是需要白话多点而已,毕竟之乎者也那些苦哈哈根本就听不懂,影响自己的业绩不是,话说,物竞天择,有竞争是真特娘的好啊。

   现在新军的人员配置大致是配齐了,朱慈烺按照前世当兵的记忆,将训练和奖惩结合当前的局势,编撰了新军的训练细则和奖惩细则,着人送去了天津卫,接下来的事,就急不得了。

   没两个月,曹文诏就上奏朝廷,弹劾天津卫原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等等,倾占军田,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编制空置,已经被曹文诏拿下,等待朝廷处置,崇祯如约,一把撸了个精光,将曹文诏报上来的请调人员调往天津卫填补。

   1636年,崇祯九年,后金天聪汗黄台吉改元,改后金为大清,改天聪为崇德元年。

   又两年时间匆匆而过,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六月。

   今年上半年以来,似乎全国局势有所回转,三月,洪承畴、孙传庭大破流寇,流寇损失惨重。五月,流寇大头目张献忠向五省总督熊文灿投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