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中祖:朱慈烺

第102章 秦良玉抵京

  原来在这儿等着呢,项煜这个人朱慈烺不是太了解,但刘理顺他还是知道的,崇祯七年的状元,才华横溢。

   “现在原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管绍宁。”

   “这不是有掌院嘛,何故还要在升。”朱慈烺疑惑。

   “殿下有所不知,南京品秩虽同,但资历不可同日而语,管学士乃崇祯元年探花,然而崇祯元年的榜眼何瑞征原是北京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若是掌院,何学士更为适合。”刘理顺解释了一下原因。

   朱慈烺沉思片刻,还是拒绝道:“这不是理由,敢问刘先生,你是崇祯七年状元,何以崇祯四年的榜眼吴伟业还是侍读,而你已经是少詹事了?”

   “再比如,晚你们那么多科的崇祯十三年状元魏藻德,今年都已经入阁了,又怎么说?此事不可开先例,资历固然重要,但能力同样重要。”

   朱慈烺看着两人脸色尬然,又语气放缓道:“本宫没有影射两位的能力,魏政委的升迁确实不合情理,本宫也是不赞同的,所以才调任军中磨砺,这样吧,擢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瑞征为翰林学士。”

   “臣谢殿下。”两人听出了朱慈烺话中之意,升品级,但掌院事不变,还是管绍宁掌院事,他们也没法多求了。

   “丘伴伴去拟旨发往内阁任命吧,两位先生暂且安心,你们先在翰林院安心做学问,不久,自有你们任事之时。”

   詹事府算是个晋升的官职体系,在詹事府任职的,基本在翰林院还有一套职务,比如项煜在翰林院也是挂翰林侍读学士,只是兼任詹事府詹事并掌府事,刘理顺这个少詹事在翰林院也是侍讲学士。

   出现这奇葩情况就是因为翰林院升级困难,职务层级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就只能通过兼任詹事府职务晋升了,有小太子要教的时候是个香饽饽职务,没有的时候就单纯的只是个晋升渠道而已。

   “臣谢殿下恩典,臣等已无事,臣告退。”

   “本宫送二位先生。”二人推辞不过,由朱慈烺送出书房,这才返回。

   没法啊,这些人,在不出现体制重大改革前,必然都是日后的宰辅或者六部大佬,该有的礼贤下士还是要做的。

   第二天的早朝,波澜不惊,都是南方一些事物的汇报和山东各地的情况,自从朝廷派遣十万大军进入山东,并且全面放权允许山东、河南、北直等地府州县衙,自主组建民团抗击敌军。

   朝廷不再追究失土之责,可游击周旋或抱团阻击,一句话,没规矩,只要能抗击敌人,你随意,和第二军的政策基本相同。

   这道政策简直就是猛虎,一般只会出现在中央政权衰败之时,后患简直无穷,因为地方坐大,中央朝廷无力收拾残局震慑,到最后就是汉末、唐末群雄割据的情况,这是任何一个朝廷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一般不会走这步,就连历史上的明末,朝廷都不敢发出这等命令,因为就算平了流寇,赶走建奴,大明江山也就没了。

   但南明后期走投无路之时,还是用上了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只要有兵权的,南明朝廷一概承认,并且加封爵位,只要能抗击建奴,什么办法朝廷都认,你能拉起多大的队伍,朝廷就给你多大的官职爵位。

   所以南明光异姓王都出了不少,但那时候其实已经剩少半江山了,为时已晚,北方投降的汉人高官同样为了爵位官位,大肆聚拢手下兵力,汉军旗势力空前膨胀。

   清廷感受到了危机,随即立即成立专门划出的绿营建制,将入关招收的超出汉军全部划入绿营,由朝廷直接管辖。

   虽然后患巨大,但效果同样明显,清廷在南方举步维艰,从1652年清军攻占浙江,南明放手一搏到1662年缅甸兵败,小半个南方,声势浩大的清军,愣是打了十年,可见效果还是有的。

   现在朱慈烺这么决定,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军队,在战后能再次收缴地方兵权,所以才大胆使用。

   北方各地已经得知朝廷政策,别说衙门了,民间大神也是繁多,牛鬼蛇神全都跳了出来,造反专业户白莲教在山东、直隶、山西、河南四起,形势如潮。

   着名的山东响马,山西响马也是纷纷拉山头据兵权,整个北地简直八方云动,民间大户宗族一时也是进山的进山,筑堡的筑堡,拉起几千的族人聚住,开始训练青壮,以为自保。

   众大臣说起这些,真是担心不已,朱慈烺却是笑的开心,现在他没什么欲望,有欲望的应该是建奴了,到时头疼的,就是多尔衮了,哈哈。

   最后朱慈烺一锤定音,就按现在这么发展,但让内阁下旨,驻扎在江北的四镇官军,严守防线,乱局不可向南蔓延,江北四镇号称合计五十万大军,朱慈烺姑且信之,不求你们阻挡敌军,你把乱民也要阻挡住吧。

   崇祯现在就是当看客,看着朱慈烺也是被说的头大,莫名的还有点幸灾乐祸呢,他也不发表言论,就这么看着,不带责任,你别说,还挺享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