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头,大清乾清宫朝议。
“王爷,臣请迁都北京,现在我朝已经拿下北京、直隶和宣大一线,与关外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定都北京,可仿明朝,天子守国门,便于大军从北京发兵,随时南下。”宁完我出列提议。
“嗯,宁学士言之有理,本王近日思索良多,也有此意,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异议?”多尔衮现在是无可争议的满清话事人。
“臣(奴才)等并无异议。”
“好,依然如此,准卿所奏,礼亲王?”
“臣在。”代善出列。
“命礼亲王为迁都总理,率正红旗不日返回盛京布置,迎皇上和两宫太后入关,迁都北京。”
“臣遵旨。”
“洪学士。”
“臣在。”洪承畴出列。
“本王命你以兵部尚书衔,总督直隶,领绿旗十万军,南下围剿直隶各府的顽抗明军,之后在广平府驻扎,居中策应。”
“臣遵旨,谢王爷恩典。”
“祖大寿、祖可法、张存仁、王世选、全节,冷僧机、拜音图、济玛、席特库、聂克塞。”
“臣在。”
“你们随军出征,各领两个营。”多尔衮基本对半,安排了五个投清的明将,五个宗室小辈。
“臣遵旨。”
“既然要迁都北京了,就将北京内城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居住,内城由旗人居住,另外,各旗在北京跑马圈地、抢夺包衣之行,从今日起打住,不许再做,户部督促,完成接下来的粮食收割。”
“报。。。”
多尔衮还没安排完,就被打断。
“禀摄政王,镶红旗急报。”报信的是紫禁城带刀侍卫,多尔衮正白旗的精锐白甲剌兵。
“呈上来。”多尔衮无悲无喜的说道,但心中却是有些阴沉,镶红旗驻扎在景州,要是大败河间府明军,应该捷报而不是急报。
那么,大概率就是败报了,难道是山东明军进攻?不应该啊,多尔衮满心疑惑的接过战报打开,几个呼吸,瞬间眼中精光大作。
“摄政王,不知道是什么紧急军报?”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问道。
“镶红旗的败报,明廷的太子,朱慈烺,领了三万骑兵北上,围困景州,镶红旗连夜向北突围,死伤一千二百余旗人士卒。”
“留在景州驻守的一万汉军旗和两万包衣,估计也是凶多吉少了,景州补给维持不了几天,不可久守,镶红旗这才连夜突围,所以,留下的步兵,也估计坚持不了几天。”
‘啊?明朝三万骑兵北上,还差点儿端了镶红旗?’众臣哗然。
“那现在怎么办?我们集结骑兵南下,拿下明廷的太子吧。”老奴九子,巴布泰说道。
“容本王思虑一番。”多尔衮闭上眼睛,摸着光亮的额头。
下面的众臣、王爷、贝勒、贝子也都交头接耳,开始讨论起来。
少顷,多尔衮睁开眼睛,咳嗽一声,瞬间,大殿就安静了下来。
“朱慈烺这小娃娃能不能拿下不好说,但北直隶确实需要增兵,计划不变,洪总督,领十万绿旗南下真定府,命镶红旗和镶黄旗西进汇合,权利拿下其余府城。”
“然后由绿旗留步兵驻守各城,其余大军南下,彻底荡平直隶地区。镶蓝旗整军出发,南下河间府,若是河间府的明军还在,那盯防住即可。”
“记住,带足给养,若是遭遇围困,立即持本王调令,向正黄旗求援,夹击明军。”
“若是河间府明军已经不在了,就继续南下,一直推进到景州(山东北方,河间府州城)驻扎,若是遭遇围困,守城待援即可,我大清可不是明军,在外有大把的援军,想打我们的援,他还差点。”
“正红旗听令,暂且搁置迁都事宜,整军南下,前往盐山(山东东北方,河间府县城)驻扎。好了,就这样,各位旗主留下,其他人散了。”
“臣等告退。”
等只剩下本次出征的旗主和绿旗总督洪承畴,多尔衮这才安排道:“本王若是没有算错,河间府明军已经撤退了。”
“明朝太子朱慈烺此次领军北上,应该是掩护撤军的,那么,他接下来就是真定及其南方各府,镶红旗,镶黄旗和绿旗,全速南下真定,向南追击。”
“正红旗刚才安排的,只是掩人耳目,真实目标是吊在绿旗后面,一旦真的堵到明军的三万骑兵,绿旗步兵和各汉军旗、包衣,近二十万大军负责堵截,剩下三旗骑兵掩护突杀,势必要将三万骑兵留下。”
“只要明军没有对应的骑兵掩护,这大好江山,我大清尽可去得,若是再能活捉明朝太子,那就最好了。”
“谨遵摄政王令旨。”
“呵呵,这些其实不算什么,本王要是朱慈烺,不会轻易进入北直隶腹地,所以,你们扑空的可能性也不小。”
“要是你们没有堵到明军骑兵,那他们可能就是退守进入山东了,而且在济南府的可能性很大,这样也无碍。”
“你们南下速度要快,能攻下各府城就攻,攻不下、劝降不了的,留下绿旗盯防即可,其他大军全速南下,到大名府和正蓝旗汇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