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汉末袁尚:揽尽江山与美人

第173章 窑火炽烈,烧制未来 shuhaige.net

  袁尚辗转反侧,直到东方泛白才勉强入睡,然而脑海中的构想依旧挥之不去。

   直到日头高悬,已是午时,袁尚才起身,洗漱完毕,用过午膳。

   他便迫不及待地吩咐亲兵召来张允,这位熟悉邺城的本地人必然对城中各处了如指掌。

   “张允,你且进来。”袁尚放下手中竹简,直入正题。

   张允双手抱拳,恭敬俯身:“刺史大人有何吩咐?”

   “我欲了解邺城周边烧制青砖和陶器的窑场,你可知晓?”

   张允微微一惊,随即低头思索:“回禀大人,城东三里有陈家窑场,以烧瓦为主;城南五里有魏家窑场,青砖质量上佳;城西郊则有官府设立的窑场,专为修缮官署所用。”

   袁尚点头,指尖轻叩案几:“三家各有千秋,却无法满足我构思中的大规模建设。你认为何处窑场技艺最精湛?”

   “若论技艺最精,当属城南魏家窑场。魏家三代烧砖,其砖坚固耐用,甚至远销他郡。”

   “很好。”袁尚阖眼沉思片刻,“传令许褚前来,我要亲往魏家窑场看看。”

   张允垂首领命,退出书房。不多时,许褚大步流星而来,身后跟着两名随从。

   “主公唤褚何事?”许褚粗犷的嗓音响起。

   “许褚,今日吾欲亲往城南魏家窑场一行,你随我一道前往。”

   许褚抱拳领命:“诺。”

   袁尚换上一身便装,在许褚的护卫下离开刺史府。他特意未乘车辇,只骑一匹青鬃马,显得低调而从容。

   许褚骑在一匹黑色骏马上,始终与袁尚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眼观六路,戒备森严。虽不明白主公为何突然对砖窑产生兴趣,但忠心护卫是他的本分。

   穿过邺城南门,沿官道行约五里,远远便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焦土气息。随着距离缩短,袁尚看到几处烟柱直冲云霄,周围是忙碌不停的工匠身影。

   魏家窑场占地颇广,数十座圆形土窑分布其间,每座高约两丈,周围堆满待烧的砖坯。工匠们有的推车运料,有的整理窑火,有的卸下成品,一片忙碌景象。

   袁尚勒马停于场外,正欲入内,窑主魏丰已被前方护卫通报,匆匆迎出。

   “小人魏丰,拜见安平侯!”魏丰跪地叩首,头触尘土,不敢仰视。

   袁尚微微摆手:“免礼。本官今日前来,是要了解贵窑场烧制青砖之法。”

   魏丰受宠若惊,连连叩首:“不敢当不敢当,小人窑场简陋,恐玷污大人眼目。”

   “无妨。你且带路,详细介绍。”

   “遵命!遵命!”

   魏丰战战兢兢在前引路,袁尚下马随行,许褚如影随形地跟在侧后方,警惕地打量四周。

   窑场内泥泞不堪,魏丰不住道歉,袁尚却毫不在意,目光锁定一座正在烧制的窑炉。

   “这座窑炉如何点火?需烧多久?一次可烧制多少青砖?”袁尚连珠炮般发问。

   魏丰连忙解释:“回大人,我家窑炉乃祖传之物,通高两丈二尺,周长七丈。下方设火膛,用松柴和干草引火,后添柴薪持续烧制。一炉需烧三日三夜,出砖约三千块。”

   袁尚环视窑场,又问:“可有图样?我想了解其内部构造。”

   魏丰面露难色:“回大人,窑炉乃祖上相传,无图可循。若大人有兴趣,小人可带大人观察尚未封窑的空窑。”

   袁尚颔首。魏丰引他至一座尚未装料的窑炉前,袁尚弯腰进入窑口,仔细观察内部结构。许褚见状,立即警觉地跟进,生怕有任何危险。

   “主公,小心窑内瓦砾。”许褚低声提醒。

   袁尚摆手示意无碍,专注查看窑壁砌筑、火道分布和通风孔设计。这种窑炉与他所知的简易土窑相差无几,效率低下,热量浪费严重。

   在魏丰的引导下,袁尚又参观了揉泥、制坯、晾晒和出窑等各道工序。最后,他取过一块已烧制完成的青砖,掂量质地,用指甲刮擦表面,又试着敲击听其声响。

   “你家青砖确实不错,但烧制效率和砖坯成形皆有可改进之处。”袁尚直言不讳。

   魏丰垂首,不敢置疑:“大人见识广博,小人愿闻教诲。”

   袁尚微微一笑:“本官另有要事,日后再与你详议。今日前来,只是初步了解。你且继续忙碌。”

   临走前,袁尚又询问了土料配比、晾晒时间、窑温控制等细节问题,魏丰无不详尽作答,虽然不明白一个刺史为何对这些粗活如此关注。

   离开魏家窑场,袁尚又顺道去了城东陈家窑场和城西官窑,比较三处的工艺差异。直到日近正午,才返回刺史府。

   许褚全程陪同,虽百思不得其解,但未敢多问。回府路上,他终于忍不住开口:“主公,末将愚钝,不知您为何对这砖瓦窑炉如此关注?”

   袁尚策马前行,思绪已飞向远方:“许褚,你可曾想过,若能一次烧出更多更好的砖石,修路筑城该有多快?”

   “这…”许褚挠了挠头,“末将从未思考过这等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