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治政涿郡
“涿郡太守,掌一郡军政大权,下辖十二县。”关羽在书房中为袁尚讲解,“涿县、范阳、蓟县、安次、固安、文安、大兴、良乡、昌平、顺义、密云、怀柔,皆归太守管辖。”
“十二县啊……”袁尚摊开地图,“这地盘不小。”
张飞在一旁插嘴,“可不是嘛!光是涿县就有三大世家,卢家、郑家、孟家,个个富可敌国。”
“这些世家,都是世代官宦。”赵云补充了一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世代官宦?”袁尚眉头一挑,这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他转头看向关羽,等待着更详细的解释。
关羽微微颔首,丹凤眼眯成一条缝,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没错,就拿范阳卢氏来说,那可是涿郡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士卢蒲癸,可谓是源远流长。”
“卢蒲癸?”袁尚摸了摸下巴,这个名字他似乎在史书上见过,“可是那位与田单共同辅佐齐襄王的贤臣?”
“正是。”关羽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卢氏一族自卢蒲癸起,便世代为官,历经秦汉,从未中断。到了东汉,更是出了不少高官显贵,如曾任尚书令的卢植,便是当今陛下的老师。”
“嘶……”袁尚倒吸一口凉气,这卢氏的底蕴也太深厚了!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书啊!从战国到东汉,这得多少代人的积累?他突然想起什么,问道:“那卢植……现在何处?”
“卢中郎如今在朝中任职,负责编修汉史。”关羽答道。
“编修汉史?”袁尚眼睛一亮,这可是个肥差啊!掌握着历史的解释权,这权力可比一般的官员大多了!
他心中暗自盘算,要不了多久,汉灵帝就会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任其副手,率领北军五校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这可是个结识卢植的好机会!
袁尚点头,“这些世家,既是助力,也是掣肘啊。”
“四弟有何打算?”关羽问道。
“先理民生。”袁尚起身踱步,“黄巾之乱,百姓流离失所。我打算收拢流民,开仓放粮,修缮城墙,整顿吏治。”
“好主意!”张飞拍案,“那些贪官污吏,早该收拾了!”
“且慢。”赵云提醒,“吏治之事,需得徐徐图之。”
正说话间,一名官吏匆匆入内,“启禀太守,郑家家主郑煦求见。”
“来得正好。”袁尚整理衣冠,“请到大堂相见。”
郑煦是个五旬老者,仪表堂堂。见了袁尚,拱手道:“恭贺袁太守上任。”
“郑老先生客气。”袁尚还礼,“请坐。”
寒暄过后,刘焉道:“老朽此来,是为民生大事。”
“哦?请讲。”
“涿郡十二县,皆受黄巾之害。百姓缺衣少食,田地荒芜。若不尽快救助,恐生民变。”
袁尚点头,“正合我意。我已命人清点仓储,准备开仓放粮。”
“太守仁德。”郑煦赞道,“不过,单靠官仓,恐难解燃眉之急。”
“郑老先生可有良策?”
“涿郡三大世家,皆有余粮。若太守下令,我等愿捐出一半,救济百姓。”
袁尚眼前一亮,“郑老先生高义!”
“此外,”郑煦继续道,“老朽愿出资修缮城墙,整修道路。”
“如此大善!”袁尚起身相谢,“有郑家相助,涿郡必兴!”
郑煦走后,张飞嘿嘿笑道:“这老头挺上道啊!”
关羽捋须,“郑家此举,既是善举,也是示好。”
赵云点头,“确实。太守新任,世家相助,可收民心。”
袁尚笑道:“既如此,咱们也该动作了。”随即唤来官吏,“传令下去:一、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二、招募民夫,修缮城墙;三、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四、减免赋税,休养生息。”
“好!”三兄弟齐声叫好。
命令传出,涿郡上下一片欢腾。百姓纷纷称颂:“新太守真是青天大老爷!”
卢家、孟家见郑家示好,也不甘落后,纷纷捐粮捐银。一时间,涿郡处处张灯结彩,人心大振。
“报——”一名斥候来报,“渔阳、右北平两郡守,派人送来贺礼!”
袁尚笑道:“看来咱们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关羽提醒:“四弟莫要得意,治理一方,比打仗难多了。”
“大哥说得对。”袁尚正色道,“咱们才刚开始呢。”
夜深人静,袁尚独坐书房,翻看政务。案头堆满奏章,皆是各县汇报。他知道,要让涿郡真正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已经看到了希望。
远处传来更声,城中灯火通明。街巷间,百姓们谈论着新太守的政令。他们说,涿郡终于有救了。
夜色如墨,袁尚独自站在窗前,手中的奏章已被他捏得微微发皱。涿郡的现状,比他想象的还要严峻。六月的风,带着一丝燥热,吹得人心烦意乱。他望着窗外,曾经繁华的涿郡,如今十室九空,满目疮痍,心中五味杂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