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206章 虚构的盛世!

  

第206章:虚构的盛世!

   “噗——!”

   朱元璋脸色涨红,咳嗽了半天,脑瓜子嗡嗡的。

   有明一朝,官员分布严重不均衡。

   ‘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如下人等......

   黄子澄,建文朝太常寺卿,籍贯江西分宜;

   练子宁,建文朝吏部侍郎,后迁御史大夫,籍贯江西新干;

   解缙,洪武朝授庶吉士,永乐朝任翰林学士,并入内阁参政,籍贯江西吉永。

   杨士奇,仁宗朝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后任内阁首辅,江西泰和人。

   刘球,翰林院侍讲,杨士奇的老乡。

   夏言,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籍贯江西贵溪。

   严嵩,嘉靖朝内阁首辅,籍贯江西分宜。

   谭纶,任台州知府,抗倭名将,籍贯江西黄宜......

   以上这些,还是载入史册,尽人皆知。

   那些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更是不胜枚举,如过江之鲫。

   此类现象,别人怎么看不清楚,老朱是很难绷。

   好家伙,大明朝廷,成了他们老乡会了?

   开什么国际玩笑?

   后世的朱家儿孙,到底在干什么?

   竟能放任朝廷一家独大,而置之不理?

   李善长慢条斯理的喝着酒,等他慢慢平复情绪,才悠悠开口。

   “老朱,也别太上火。”

   “发生这样的情况,和你废除宰相制,有很大关系。”

   闻言,朱元璋不禁一愣。

   “胡说!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后人惹祸,前人遭殃?”

   李善长摇摇头,脸色极为认真。

   “该你背的锅,绝对跑不了!”

   “因为取消了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九司,每天需要处理的朝堂事务,一下子就多了。”

   “不是谁都像你这样,玩命干活,任劳任怨。”

   “燕王登基后,为了减轻皇帝负担,所谓的内阁制,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实际上,朱元璋晚年,由于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就成立了文渊阁,设置四辅官。

   但仅仅是充当顾问,随侍左右而已。

   一言以蔽之,只要做到听话,会干活就行。

   别的,不必考虑......

   等到永乐一朝,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内阁。

   但以朱棣的精明程度,也并没有给这些人太大的权力。

   只是负责处理政务,相当于秘书处。

   直到仁宣两代皇帝,内阁才完全崛起,出现尾大不掉的趋势。

   可以说,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职权虽不曾超过丞相,却已经不亚于丞相了。

   万历时期,某位姓张的首辅,甚至说出了‘吾非相,乃摄也’的豪言壮语。

   嚣张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内阁的权力过大,皇帝不得不依靠司礼监制衡文官,和他们打擂台......

   从朱瞻基开始,设立内书堂,教太监读书识字,用意便是在此。

   总有人说,明朝的皇帝权力大,文官就像小媳妇似的,唯唯诺诺,整天被君王耳提面命。

   其实,除了太祖和成祖两位,杀伐果决,手段刚硬,能做到独揽大权,一言九鼎!

   其余的,真没想象的那么自在。

   万历二十多年不临朝问政,就是因为去了,他说话也没人听,整天和大臣斗嘴受气,互相抬杠。

   皇帝当到这份上,有啥意思?

   还不如躺平摆烂,吃吃喝喝,做个悠闲的日子人呢。

   而且,在大明朝,想做个英武有为的皇帝,搞不好会有生命危险.......

   史书上,明朝十六位皇帝中,至少有两三个,死因是不明不白的。

   别说年纪轻轻就落水、暴毙,这些常规操作。

   就连宫殿,失火的概率都相当高。

   至于幕后主使是谁,有没有同党同谋,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相反,那些顺从文官心意,愿意放权的,不管干的咋样,史书上都会通篇溢美之词,夸上了天。

   比如:仁宗朱高炽,孝宗朱佑樘......

   尤其是朱高炽,和他堂兄朱允炆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耳朵根子软,相当宠幸文官。

   所谓盛世,不过是三杨为首的文官虚构出来的谎言,表示自己这些大臣辅佐得好,天下国泰民安,硬往自己脸上贴金。

   就凭朱棣留下来的家底,无论谁接班,都不至于混得太差。

   更何况,谁家盛世会领土缩水,放弃了边境设置的卫所,都司,放弃大好局面,转攻为守。

   没错,这就是仁宣之治的真面目。

   父子两代人,属于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短短十年有余,先后撤销了奴儿干都司、安南等地卫所,使得草原势力得以延伸,再次壮大。

   要知道,当年朱棣可是拼了老命,才抢下这些领土。

   你一声不响,说扔就扔了?

   而且,朱高炽为了和文官同声一气,竟然将朱棣流放的建文朝臣平反了,给他老爹脸打得啪啪作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