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211章 哪里来的二十万大军!

  “第三件......”

   “便是重开东南银矿,整顿税收!”

   说到这里,李善长抬起头,把目光转向朱元璋。

   “老朱,大明境内的几个银矿,现在每年大约能收上多少银子?”

   “嗯......几十万两还是有的!”

   得到答复,李善长立马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那就对了!”

   “因为,直到宣德九年,朝廷还能收上两白银。”

   “可奇怪的是,从正统元年开始,每年却只有五千多两,少得和没有一样!”

   “甚至,有一年仅收上九百多两!”

   “产量大幅下滑,但银矿的采集并没有停止......”

   “结合之前提到的保举制,你应该不难想到,银子都流进了谁的腰包吧?”

   听罢,老朱眉头深皱,脸色比吞了苍蝇还难看。

   作为反腐急先锋,对于贪官,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

   该说不说,正统朝的文官,就是欺负朱祁镇年纪小,少不更事。

   上下贪墨,无所顾忌!

   这事换到洪武朝,朱元璋能把刀挥出残影。

   像什么剥皮萱草,满门抄斩,估计都是基础操作。

   敢抢他的钱,嫌命长了?

   “可是,英宗刚下令就整顿银矿,东南一带,很快就爆发了邓茂七、叶宗留起义,声势浩荡,当地官府难以抗衡。”

   “而且,这些人的行为有些反常。”

   “一般人造反,都是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才选择铤而走险的。”

   “但他们四处攻城掠地,不抢有钱的士绅大户,专打官军!”

   别的不说,造反的勾当,老朱是专业的。

   他当然知道,人为什么造反,以及哪里好下手。

   打土豪,抢钱抢粮,能够吃饱。

   主动找官军的麻烦,属于出力不讨好,不仅难打,油水还少。

   “那这件事,怎么解决的呢?”

   李善长笑了笑,不紧不慢的倒了杯酒。

   “呵呵......英宗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既然当地官府出工不出力,那就让朝廷出面弹压。”

   “一声令下,命宁阳侯陈懋为总兵,挂征夷将军印,调集两万京军,去东南平叛!”

   “四个月后,折腾了好几年的邓茂七被全部消灭。”

   “接着,英宗派出锦衣卫,调查东南叛乱事件,结果显而易见......”

   “回奏称:巡按御史柳华与贼军有牵连,擅置兵楼,给兵仗,暗中支持造反,被依法处置。”

   “同时被干掉的,还有案犯柴文显,汪澄等辈,没其全家,妻女入浣衣局!”

   言及至此,老朱已经不淡定了。

   想不到,他死了以后,大明居然呈现如此局面。

   身为地方官,与反贼有勾结,真是胆大包天,罪责难饶。

   而且,通过种种迹象,不难看出,所谓的东南叛乱,一不是因为天灾人祸,二不是因为百姓活不起了。

   分明是有人在背后支持,故意纵容他们.......

   随着战乱平定,主犯擒拿归案,顺着往上查,会有一大批人落网!

   “老家伙,你要说的第四件事,该是卫所粮仓了吧?”

   此时,老朱基本看清了那些文官的嘴脸。

   连银矿都敢大行贪墨,他们还能放过粮仓?

   别人是雁过拔毛,拿点就算了。

   他们可好,得把整只大雁拿走,就留下一根毛!

   “老朱,你都会举一反三了!”

   李善长站起身来,活动了一番筋骨,轻描淡写的说道。

   “早在正统十年,东南叛乱之前,朱祁镇下令清查各处军卫粮仓......”

   “不出所料,调查刚开始,羽林前卫、忠义后卫官仓起火。”

   “随即,京都大宁,太仓中卫着火!”

   “彭城卫,南新仓着火!”

   “景陵卫仓起火......”

   “还真不能查,一查就起火。”

   “咱不知道,到底是天灾所致,还是人祸所为?”

   如果是故意纵火,大概率就是粮仓里空了,怕人查出来,才出此下策呗!

   顺便一提,正统九年以前,兵部尚书是杨士奇,又兵部侍郎是邝埜。

   杨士奇死后,邝埜升任兵部尚书,于谦为兵部侍郎。

   之前,文官们吵着要接管卫所粮仓,自诩清正廉明,尽职尽责,就管城这个样子?

   出现大面积亏空,入不敷出,敢说这些人是清白的?

   至于粮食去哪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里,有必要做个说明......

   什么是文官集团?

   宋元明清四朝,这玩意儿其实一直存在。

   但也不是什么有制度章程,架构清晰,纪律严明,需要宣誓效忠的组织。

   准确的说,就是个利益共同体!

   一旦有人侵犯了这些人的利益,他们就会自发抱团,一致对外!

   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没事的时候,他们自己就内斗了......

   眼见天要亮了,李善长不再拖沓,逐渐加快语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