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208章 土木堡疑云!

  

第208章:土木堡疑云!

   土木堡之变,按主流观点......

   大概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年轻气盛,不知兵凶战危,拉上全部精锐,冒冒失失地出去打了一仗。

   结果,输的连裤衩儿都不剩,自己也成了敌军的俘虏,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在这风雨飘摇,国家危难之际,一个铁骨铮铮的忠臣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击退来犯之敌,拯救了山河社稷。

   最后,邪恶的皇帝回到京城,发动夺门之变,阴谋复辟,杀掉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寡廉鲜耻,该遭万人唾弃。

   整个看下来,前期荒唐透顶,中间振奋人心,末尾悲壮凄凉,令人唏嘘......

   嗯,很完美的故事。

   再加上,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渲染,批判朱祁镇的同时,把于少保奉为救世宰相,千古完人,已经成了政治正确,蔚然成风。

   但事情的真相,往往不会流于表面。

   从土木堡到夺门之变,史书中的记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

   其中,有几个疑点,很值得玩味......

   疑点一:英宗亲征,带上军队和武将就行了,拉着一大票文官去干嘛?

   那群舞文弄墨的老夫子,还能冲锋陷阵不成?

   尤其,在土木堡一难中,文官的阵亡比例,远超武将勋贵,损失惨重......

   战后统计,武将方面大约死了十几个。

   而文官,光是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多个!

   这一数据,成了很多人反驳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阴谋论的有力佐证。

   但既然是出关打仗,带着半个朝廷的文官,其用意是什么,只能去问明英宗自己了。

   疑点二:就要提到土木堡的位置所在。

   而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土木驿。

   这是永乐皇帝为了征伐漠北,在沿途修建的中转站之一。

   翻开地图就知道,土木堡在今天河北怀来县附近,距当时明朝的都城,大约一百公里左右。

   距离京师的门户居庸关,也才五十公里。

   也先孤军深入,穿越边境,一路追上英宗的大部队,并全歼灭明军全部精锐,把皇帝绑了肉票。

   那么,他为何不继续攻攻打居庸关,继而拿下毫无防备的京城,挟朱祁镇号令天下,控制黄河以北,再席卷江南,恢复蒙元昔日的荣光?

   以土木堡到京师的距离,加上瓦剌骑兵能一夜之间杀光京师三大营,如此吊炸天的战斗力,难道没有可能实现?

   然而,也先的做法是什么?

   抓了朱祁镇之后,放弃了近在咫尺的京城,以及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

   却像个导游似的,带着明英宗到宣府、大同到处叫门,兜兜转转,碰了一鼻子灰。

   忙活了半天,究竟图个啥?

   瓦剌骑兵都快到居庸关了,还要回头攻占明朝边境的城防要塞,岂不是南辕北辙?

   宣府、大同一线,驻扎重兵,防守严密,如果也先在土木堡之前没打下来这些地方,那他是怎么深入腹地的?

   按史书记载: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夜里,黎明拂晓时分......

   而大名鼎鼎的京师保卫战,是十月中旬才开打的。

   两边相差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英明神武的瓦剌太师也先,又忙活啥去了?

   总不能说,人家智商突然掉线,或者故意放水吧?

   疑点三:明军及瓦剌骑兵的战斗力成谜!

   在土木堡,瓦剌全歼明朝精锐,导致京师防务空虚,大获全胜。

   等到京师保卫战,于谦从各地抽调的,基本是没怎么打过仗的二线军队,反而挡住了敌军攻势。

   这样看,瓦剌骑兵可真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啊!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实力缩水如此严重,不得不引起怀疑。

   再说说明军方面......

   正统年间,朝廷几次对外作战,如三征麓川,平定东南叶宗留、邓茂七叛乱,打击蒙古,生擒兀良哈首领,几乎保持着全胜的记录。

   这些战事,英宗虽坐镇后方,未曾亲自参与,但耳濡目染,不可能对军队调度一点不知道。

   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七月十四下令出兵,七月十六就直接杀过去了?

   同时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的明军,战斗力依然强悍。

   怎么会沦为待宰羔羊,毫无还手之力?

   疑点四:被夸大的伤亡人数!

   如果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真的死伤二十万,那在原遗址处,是否存在有尸骨如山的景象?

   要知道,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玉璧之战,情况堪称惨烈,后世都挖掘出了两军将士的埋骨之地。

   再举一个例子......

   一战期间的索姆河战役,掌握着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大炮的普鲁士德二军团,凭借优势火力,才在一天之内,杀伤英军六万人。

   而冷兵器时代的瓦剌骑兵,能成建制消灭灭二十万明军精锐,绝对离了大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