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第153章 此去莫回头!

  车辚辚,马萧萧......

   这一日,来到山东济南府地界。

   “果然是齐鲁大地,锦绣河山,让人流连忘返啊!”

   朱棣骑着红鬃骏马,神情快意,威风八面,独自走在队伍的最前端。

   一路上走马观花,对沿途景色连连称赞。

   此时,意气风发的燕王尚且不知,这个地方,将和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人生中梦魇般的存在......

   多年后,为了对抗大侄子(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起兵谋反,打出了‘奉天靖难,清君侧’的口号。

   开战前期,靠着周密部署,加上他个人过硬的作战能力,经常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以及,耿炳文、李景隆等军方大佬暗通款曲,半卖半送,占据优势兵力,物资充盈的南军,很快丧城失地,溃不成军!

   按照这个推进速度,用不了半年,最多一年,朱棣就能在应天城上召开庆功宴,登基称帝。

   如果拍成电视剧,五集以上,已经算灌水了......

   可无巧不成书!

   济南府,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是南下应天的必经之地。

   彼时的朱棣,麾下兵强马壮,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根本没把这座年久失修,守备薄弱的破城放在眼里。

   或许,这就是一栋纸糊的破房子,只需轻轻踹两脚,就会轰然倒塌,无法阻拦他南下的脚步......

   但造化弄人,老天似乎不想让他赢的太容易。

   时任山东布政使的铁铉,乃一介文官,面对叛军的汹汹来犯,毅然挺身而出,收拢残兵败将,坚守不退!

   靠着挂出‘大明太祖高皇帝’牌位的损招,愣是将气势如虹,战力凶悍,且装备有火炮的朱棣军逼得束手无策。

   在城下晃悠了好几天,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燕王朱老四,你不牛逼吗?

   有能耐,朝你爹的牌位开炮!

   就喜欢你讨厌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可以说,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其中有三年,朱棣都在山东以北踏步......

   恶心的不要不要的!

   不过,朱棣攻入京城后,新仇旧恨一起算,给了铁铉‘特别’招待!

   非但把一套大刑全安排上,活活折磨致死,连妻女亲族也因此遭到牵连,没入教坊司,受尽凌辱。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沿途之上,临安公主和燕王妃两个说说笑笑,相谈甚欢。

   而李祺则略显紧张,坐在马车里,时不时掀开帘布,向后观望,心就没静下来过。

   生怕老朱察觉端倪,派兵来追。

   毕竟,只要没离开大明,他们就不算绝对安全......

   “四哥,就到这里吧!”

   “剩下的路,我们自己走!”

   按照小两口的逃跑路线,原本是半路下车,从山东登船出海。

   但朱棣做事,很少半途而废。

   “算了,四哥帮人帮到底,再护送你们一程吧!”

   “等你们到了燕京,从直沽寨(就是天津,这名还是他登基后改的)上船,接着南下出海。”

   “到时候,父皇问起我,就说你们到了我的封地,随便玩了几天,趁没人注意,偷偷溜走的,去向不明......”

   “不管怎么说,也算个理由!”

   临安公主听罢,点头答应,心里暗暗感激。

   虽然有着血缘关系,但能为妹妹挺身而出,甘愿承担风险,实属不易。

   这份感情,更是难以割舍......

   但话又说回来,他们共同的二哥,秦王朱樉,是个几十年不出一个的活畜生。

   在封地内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整本《大明律》除了封皮,几乎找不出他没犯过的罪,惹得天怒人怨,名声都臭大街了!

   到头来,朱元璋一纸诏书,把他二儿子调回京城,管理宗人府,照样风生水起!

   这可真是,有啥不如有个护犊子的老爹啊!

   相比较起来,朱棣帮李祺夫妻俩秘密外逃,也叫个事?

   撑死了挨顿骂,关两天禁闭......

   “临安,此去一路小心!”

   “妹夫,我妹妹就拜托给你了,千万照顾好她!”

   “若是蹭破点皮儿,我拿你是问!”

   几天后,岸边码头。

   朱棣骑在马上,亲自为夫妻俩送行。

   兄妹离别,少不了叮咛几句。

   考虑到是第一次出远门,不仅给准备了船只,还安排了一队亲兵护送。

   并告诉他们,等到了安全地方,再回来复命。

   “四哥,你也要保重!”

   “咱爹那边,还得你多多担待......”

   临别在即,临安公主终于红了眼眶,声音透着哽咽。

   “没事,老头子从来都是对外人狠,自己的亲生骨肉,不会怎么样的!”

   “大不了,我就说是你们的主意,一问三不知!”

   朱棣豪气云干,给了个让人放心的笑容。

   有些事,没做之前,或许瞻前顾后,踌躇不定,担心因此带来的后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