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开局七品县令,为民请命能爆奖励

第399章 巧言三两拨千斤,怒火一点焚士林。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那几个国子监贵族学生恶毒的嘲讽,还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

   李玉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正要开口呵斥。

   然而,余瑾却先他一步,动了。

   他没有理会那几个跳脚的贵公子,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懒得施舍。

   他穿过人群,径直走到了那几个低着头的寒门书生面前。

   他站定在那个为了病母而辩解,却被骂到眼圈泛红的穷书生身前。

   “你叫什么名字?”余瑾的声音,很平静,像是师长在随意地考校学生。

   那书生浑身一颤,猛地抬起头,有些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这张年轻,却已经权倾朝野的脸,嘴唇哆嗦着:“学……学生……孙敬才……”

   “孙敬才。”余瑾点了点头,他的目光,落在了孙敬才脚边那袋并不算大的米袋上,然后,又缓缓地移回他的脸上。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圣人亦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你在学里,可曾读过?”

   孙敬才愣住了,下意识地点头:“读……读过。”

   “那你告诉我,”余瑾的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让你母亲吃饱肚子,活下去,与你所谓的‘士人风骨’,孰轻孰重?”

   “这……”孙敬才的脑子,一片空白。

   “你十年寒窗,为的是什么?”余瑾不等他回答,继续追问,“是为了一张科举的考卷?是为了让自己能吟诗作对,空谈误国?还是为了,能让你的家人,不再挨饿,能让天下的百姓,不再挨饿?”

   “我……”孙敬才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余瑾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将他那些被灌输了十几年,早已根深蒂固的条条框框,砸得寸寸碎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余瑾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变得清越而响亮,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你连自己的家都齐不了!让老母饿到卧病在床!你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空谈治国平天下?!你读的,是圣贤书,还是吃人的书?!”

   一番话,振聋发聩!

   孙敬才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他看着余瑾,眼中那最后一丝的屈辱和迷茫,正在被一种全新的、滚烫的东西所取代。

   而那几个原本在一旁等着看好戏的贵族学生,脸色已经变得极为难看。

   余瑾这番话,看似是在教训孙敬-才,实则,每一个字,都是在抽他们的脸!

   为首的周姓公子,终于忍不住了,他踏前一步,色厉内荏地喝道:“余瑾!你休要在这里妖言惑众!强词夺理!你……”

   他的话,没能说完。

   因为余瑾,终于转过头,正眼看向了他。

   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

   没有愤怒,没有嘲弄,只有一片纯粹的、冰冷的、仿佛在看一只蝼蚁般的……蔑视。

   “我与他说话,何时轮到你来插嘴?”

   余瑾的声音,依旧平静,却让那周姓公子,如遭雷击,后面的话,全都堵死在了喉咙里。

   “你。”余瑾指着他,语气淡漠,“你身上的袍子,是江南的上等锦缎,一匹,够寻常百姓一家,吃用一年。”

   他的手指,又移向另一人。

   “你腰间的玉佩,是北田的暖玉,价值,不下百金。够这家粮铺,卖出五千斗平价米。”

   最后,他的目光,扫过他们所有人。

   “你们,一个个锦衣玉食,出入有车马,往来无白丁。你们站在这里,高谈阔论,大谈‘君子固穷’,大骂‘不义之粮’,不过是因为,你们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你们的家人,钟鸣鼎食!”

   “我降粮价,让京城百万百姓,有了活路。他们,感激我,称我为‘青天’。”

   余瑾的嘴角,勾起一抹极为嘲讽的弧度。

   “而你们呢?你们这些自诩为‘士林清流’,‘国之栋梁’的人,除了站在这里,对着为母亲买救命粮的同窗,大放厥词,对着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百姓,大骂‘贱民’之外……你们,又为这个国家,为这些百姓,做过什么?!”

   “你们,做过半分贡献吗?!”

   最后一句质问,如同一道惊雷,在人群中炸响!

   那些围观的百姓,再也忍不住了!

   “说得好!”

   “余大人说得太对了!”

   “这群白眼狼!自己吃得满嘴流油,却看不得我们穷人吃口饱饭!”

   一个上了年纪,满脸风霜的老丈,更是气得浑身发抖。他猛地挤出人群,冲到那周姓公子的面前,指着他的鼻子,唾沫星子横飞。

   “我呸!你个小畜生!老子当年跟着太祖爷打天下的时候,你爷爷还不知道在哪儿穿开裆裤呢!现在倒好,读了几天圣贤书,就敢骂我们是贱民了?你吃的米,穿的衣,哪一样,不是我们这些‘贱民’种出来,织出来的?!”

   周姓公子又惊又怒,被一个老头子指着鼻子骂,他下意识地就猛地一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