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第255章 太史慈的计划

  “如此之说,皇叔还是不信吴侯?”

   刘备无奈答道:“凡事不通,至曹贼退北,安敢全信?”

   诸葛亮又叹气道:“前番曹操表吴侯为荆州牧,吴侯亦成为曹操之婿,今吴国太又至许都为质……兄长啊,你让我主相信,可哪有半点可信之由啊?”

   “这……”

   诸葛瑾无奈。

   二弟所言,句句在理。

   可这样一来,话题还怎能聊得下去。

   “皇叔、贤弟,为救我家主公返吴,我等殚精竭虑,百计俱施。彼时暂附曹贼,实乃情势所迫,万不得已之举。今皇叔与贤弟心中存疑,不妨直言,吾等当如何做,方可得二位之深信?”

   刘备与诸葛亮对视一眼。

   诸葛亮慨然的点点头:“首者,当速将孔文举之家眷尽皆护送至荆州;次者,江东宜遣一宗室子弟,前来为质于皇叔处。”

   “啊?”

   诸葛瑾怔然:“这未免不合通好之礼?”

   “既有质子于曹营,曹贼却未予我主丝毫权柄,此等行径,岂是通好之礼?

   兄长明鉴,曹操表奏吴侯为荆州牧,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分明欲假州牧之名,行吞并荆州之实,而吴侯竟坦然受之。

   纵可解为权宜之计,暂且屈从于曹,然吴主心底究竟作何盘算,实难揣度,叫我等如何能安下心来?”

   诸葛瑾纵然聪明,但和其弟诸葛亮相比,亦不能同日而语。

   几句话,便将其说得无言以对。

   只好表示,自己也做不了主,要回头和吴主商议后再言!

   临别之际,诸葛亮又加嘱咐。

   “亮有一良言,请兄长转告吴侯。”

   “贤弟之言无妨。”

   “我主皇叔,乃诚心实意与吴主联盟,吴主当以诚信待之,切莫首鼠两端,心怀二志,既寒盟友之心,又误抗曹之大业啊!”

   诸葛瑾慨然点头:“那是自然!”

   “还有!”

   诸葛亮故作为难之色,但还是凑近诸葛瑾:“烦请转告吴侯,孔文举与太史慈往昔情谊甚笃。今文举既已作古,太史慈或于海昏举事生乱。宜速遣重兵,扼守海昏周遭要隘,以摄其势,令彼不敢妄动。实不相瞒,江东当下乱象丛生,吾心忧之,实不忍见江东生出内乱,分崩离析也!”

   诸葛瑾一怔,面露惊愕之色。

   按说,太史慈作乱,受益最大者,莫非刘皇叔。

   因为他极有可能举海昏六县投奔刘备,以致江东遭巨损,而荆州得大利!

   身为刘备方首席谋士,带着主公闷头得利便好,实在不应在此提起此事。

   然而,诸葛亮却偏在此时提起了。

   这给了诸葛瑾一种错觉,是不是吾弟亦不是一心尽忠于刘皇叔?

   “贤弟,太史慈若反,乃于荆州有利也!”

   诸葛亮摇摇头,义正辞严道:“纵有机缘可据海昏六县,然此举必致两家嫌隙顿生。我主心怀仁德,不忍为此,我亦深以为然。此皆彰显我等结盟之赤诚,天地可鉴也!”

   诸葛瑾闻听此言,甚为感动,遂作别归吴。

   诸葛瑾一走,诸葛亮遂建议:“主公,速请黄老将军与甘将军带兵入桂阳,以侯太史慈将军归荆!”

   闻孔融之死,刘备心中本来难受万分,今闻太史慈归荆,不免生出一丝喜悦。

   可又觉得有些疑惑。

   “军师不是和子瑜建言,设重兵放海昏太史将军作乱?”

   诸葛亮自将自己所言事无巨细汇报刘备。

   刘备纵然心有不解,亦选择全然相信。

   我家丞相,一心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相信就好了!

   诸葛亮摇摇羽扇,嘴角显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此时此刻,太史将军恐怕已经不在海昏了!”

   ……

   孙权和鲁肃闻听诸葛瑾出使归来之言,亦觉心忧。

   当前之势,荆州方面似乎很愿意与江东结盟,但人家却心有顾虑。

   按理说,人家荆州方的要求也并非没有道理。

   江东欲践盟好之约,理当示之以诚!

   只是当下之局,亦未听说国太身死许都,亦没办法和曹操决裂啊!

   至于送质子,主公今无幼子,更何况即便有也不能相送。

   说来说去,当下江东似乎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将孔融家眷送至荆州了。

   坦率而言,这对江东亦不是什么好事。

   但相比其他几个,这算是损失最小的了。

   那么,鲁肃有没有想到这样恐会致太史慈投奔刘备?

   他当然想到了,也积极做了应对。

   诸葛亮的建议也让他有种感觉,相对于收降太史慈,诸葛亮实际更在意的是与江东的盟好关系。

   想到此,鲁肃便向孙权提议,送孔融家眷归荆,另让周公瑾率大军驻守海昏周遭,以防太史慈倒戈反水。

   另一方面,差遣蒋钦奔赴海昏,对太史慈好言相劝、晓以大义,不要做误国之举。

   孙权与周瑜亦有此想法,当即依计行事。周瑜随即统领重兵,往海昏方向而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