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吴县防卫失败,孙权二气周公瑾
太史慈将残军留下了一大半给曲阿,自己仅带二百人护送孙绍一家撤离。
他自己领路,命部将戈定断后,以防程普大军越过曲阿的防线,攻将过来,好及时报信。
但并没有。
行军途中未见半个敌军兵卒袭来。
太史慈率残军再入山越境地,行了两日两夜。
军粮已然不多,好在还有战马。
每日斩杀一匹,加上沿途狩猎,勉强够用作当日军粮。
然而,到第三日一处狭道,太史慈命大军止行。
看着山谷大路中猎猎飘舞的“周”字大旗,太史慈眼角狠狠的抽了抽。
“周公瑾,汝莫非要劫公子于此乎?”
周瑜的部队占据了整条山路。
一队人马已列队等候。
为首一人持旗按剑,红袍金铠,英姿飒爽,安坐于马上。
此非旁人,正是周瑜!
按照周瑜原本的预想,以鲁肃携大军固守吴县,太史慈无法攻城,亦不至遽然拼死搏杀。
久而久之,太史慈所部粮草必难以为继。
到时,鲁肃可遣使或飞箭劝太史慈撤兵,他亦可于此处等候太史慈。
不打不杀,反送粮草。
就邀其坐下来好好谈谈。
太史子义素怀忠义之心,若得如此,定能令其豁然省悟。
然而,当周瑜看到太史慈带着不足二百残军至此之时,心彻底凉了。
带着残军,说明大战已经发生。
莫非主公未用子敬为帅,又或者未许之足够兵马?
太史慈带兵后撤,又说明什么?
他明白,此人心性颇似伯符。
向来不会畏战,哪怕只剩他自己一人,也会血战到底。
然而,他却带着残兵后撤了。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达到了自己的战略图谋。
看着太史慈军已一种护卫的阵势携部前行,周瑜认为,自己最担忧的事可能真的发生了。
太史慈也看到了对向战阵中的周瑜。
他并未像周瑜想那么多。
他只是紧了紧自己的腰带,整了整自己的头盔,然后掣出双戟,做出拼死力战的准备。
“子义兄,别来无恙?”周瑜率先打了招呼,他的态度相当的平静,就好像问候曾经的故友。
“周公瑾,汝欲阻吾乎?”
太史慈手戟一指,眼中写满了杀气。
“子义啊子义,何故于此啊!”周瑜无奈叹息。
“周公瑾,往昔伯符待汝不薄,恩重如山,汝竟容那乱臣贼子篡逆,欺兄而登大位。今于此处拦我去路,吾与汝已无话可讲,唯有一战,放马过来!”
短短的几句话,周瑜大概猜出了吴县发生了什么。
“慢……”
周瑜摆摆手,驱马向前走了几步,手向太史慈军中一指。
“子义兄,公子绍可在你军中?”
“既已知晓,又待怎样?吾断不会将公子绍拱手予汝!”太史慈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和决绝。
闻听此言,周瑜点点头,他闭上眼长出了一口气,却觉得胸口堵闷异常。
主公啊主公。
你怎又不从我计?
若得安守吴县,何至于此啊!
“子义,看在昔日同袍,可听我一言!”
“你且说之,我未必会从!”
“子义,主公身世之事,乃文举先生一时激愤妄言。文举先生忠勇壮烈,他实不忍国太被裹挟至北方。彼时主公与皇叔解除盟约,文举先生心忧局势,才痛斥主公,此皆为让皇叔明白其求死殉节之心啊!”
太史慈朗言斥道:
“哼!那又如何?孙仲谋向来对公子绍心存戒备,长久以来欺凌挟制,致其胆战心惊,汝且抚膺自省,此事岂会有假?”
周瑜没有回答。
旁人对此或许不知,亦或源于猜测。
但他不是。
但其室小乔,亦多看望其姐。
姐妹吐露心声,亦多涉及此事。
小乔归来,亦常与周瑜感慨。
周瑜闻言,亦是无奈。
孙权对孙绍防备,挟制孙绍,让他不敢行持权柄之事,让周瑜为之痛心。
但身为政治家,他也理解主公的顾虑和无奈。
若孙绍有执掌权柄之力,江东之地,必有心怀叵测之人,趁机兴乱,祸乱江东。
在周瑜眼中,太史慈并不是乱臣贼子。
只是他太忠于孙策了,也太心疼孙绍了。
再加上孔融之死催化,才致太史慈终于做出这个决定。
可现在,他该如何?
杀了太史慈,抢回公子绍?
理应如此!
周瑜还有个顾虑。
在太史慈看来,自己和江东诸将皆为孙权走狗。
倘若硬抢,两军交战,太史慈必拼死力战,就算得杀太史慈,太史慈临死之际,会不会带着孙绍共死于此?
不,太史慈不会!
以周瑜对太史慈的了解,他临死之际,必会将孙绍托付于我。
然后自刎于阵前。
到时,我又该如何?
倘若,鲁子敬驻守吴县,此事必不得发生。
孙绍只须安躲在灵岩寺,待此事消弥,自可安如以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