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第287章 后出师表,彰显丞相对汉室的执着

  刘备自然知道阿斗重活一世,才学见识自和真正的两岁小儿决然不同。

   他本温良纯善之人,然经历亡国之事,心智必早慧深沉,如寒松之历霜雪,虽枝干未丰,已有参天之势。

   然而,有件事阿斗始终未曾言及,亦与刘备心中思虑久之,萦绕不释。

   那就是国灭之后阿斗去了何处?

   其实,刘备心中亦想到了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就是阿斗以身殉国,惨死在成都保卫之战。

   他不忍父亲为其担忧,故而未曾言及。

   然而,多日与阿斗相处,他又觉得这个儿子并不像勇烈戕生,舍生取义之士。

   准确的来说,他相比自己,仁德有余,勇烈或有不足。

   那么,第二个结果就是他可能弃国投降,甘为敌虏。

   刘备觉得若是如此,怎能对的起丞相和那些死在绵竹保卫战的将领们?

   作为父亲,他也会为此而愤怒。

   然而刘备又想,阿斗身后所系乃是全益州的百姓。

   若拼尽国力死战而不得,终为保百姓生路而降,亦合于仁君之道,也算情有可原。

   却不知其苟活之际,如何待那些为国拼死力战之将领?

   刘备亦从阿斗此生的言谈举止发现端倪。

   阿斗前世行迹虽未可尽知,然观其今生,虽仍秉仁道为基,却更怀枕戈待旦之志,存光复山河之念,如潜龙初震于渊,鳞爪已露峥嵘。

   比如现在。

   他本可继续装成孩童,装幼充萌,却尽使所学,展露才华。

   这不是一个守成之君应有之态,实乃开创之主必备之心。

   阿斗长大了!

   至今生今世,他真正的长大了!

   而来敏此言,在关羽听来,却无比震惊。

   他曾想过,大哥之子必英睿过人,但未曾想,竟然能得到来敏先生如此超卓不凡的评价。

   大哥手握衣带诏,高举匡扶汉室大旗。

   当今天下,敢以与曹操分庭抗礼者,唯得大哥一人!

   倘若阿斗继承世子之位,必然成为继往开来、中兴汉室之强君明主。

   关某小女非嫁阿斗不可!

   那三弟之女呢?

   阿斗既有如此惊世大才,那吾女与三弟之女共嫁阿斗亦为大幸之事啊!

   想到此,关羽对刘备道:“大哥,阿斗乃天授神姿,不世神童,到时愚弟之女与三弟之女共嫁阿斗,亦未尝不可啊!”

   刘备等的就是关羽这句话。

   他呵呵一笑:“二弟,既如此,那最好不过。愚兄只怕此事伤兄弟和气啊!”

   关羽哈哈大笑:“大哥,你我三兄弟,岂有伤和之事?”

   刘备颔首道:“吾当亲劝来先生,望其勿复多虑,阿斗犹喜来先生啊!”

   而后,刘备作别关羽,归至江陵。

   请来来敏,细细询问。

   来敏见到刘备,满脸都是无奈之色:“主公,阿斗虽然声音稚嫩,然于典籍每有独到之见,常引经据典又暗合治世之道,竟令老朽舌敝唇焦,无言以对。

   主公啊,这……这哪是两岁孩童之能,这分明是‘文曲星’降世,天授其以治世之才啊!”

   “啊,竟是如此?”刘备故作惊讶之色。

   而后对来敏道:“然阿斗虽有奇慧,若无先生‘点石成金’之教,安能通达至此?望先生勿辞辛劳,且看在‘琢玉成器’的情分上,再留弊府数月,若无先生,实无大才可教之。”

   刘备言辞恳切,来敏只得暂留此地。

   回头询问阿斗:“阿斗,为何惹先生不快?差点请辞?”

   此时阿斗已无需与刘备以心相契。

   阿斗虽语言稚嫩,但表述清晰,完全可以正常交谈。

   只是找个相对僻静的角落,不为他人所知。

   阿斗听父亲如此相问,叹了一口气:“父亲,非为他事,乃先生教我固守之道。

   前世我固守成都而不知权变,坐困愁城而不纳良策,终致社稷倾覆、宗庙丘墟。

   今观先生所授《周礼》,虽详于典章,却未及‘因时而变’之理。儿臣尝以‘胡服骑射’为喻,言‘变则通,通则久’,先生却斥为‘离经叛道’……”

   “既如此,你如何辩之?”

   “孩儿愚笨,本无力辩过来先生。然相父前世所呈后出师表,共计六之未解,孩儿引旧典替之,略加改动,反问于先生,先生至此哑然。”

   “哦?还有一篇出师表?”

   “是也!乃是相父二次北伐所呈。”

   “你可否还记得?”

   “相父所言,孩儿句句牢记。又怎能不记得出师表。”

   “好孩儿,快速速言来!”

   阿斗清了清嗓子,用稚嫩的嗓音缓缓言道:“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阿斗缓缓念完,刘备喟然而叹。

   “好个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知我者,孔明也!”

   这篇出师表与前一篇行文有所不同。

   刘备能深深的感受到当时那种来自朝堂的巨大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