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第305章 祈雨台下,南郑百姓拭目以待

  尽管赵云有些不理解诸葛亮所言,但认识两年多来,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

   他对诸葛亮的计谋自深信不疑。

   可是,军师并未来过汉中,亦未问询我汉中气候如何,怎知推断其中玄奥?

   赵云还是有所担心。

   因为,他看诸葛亮平时皆谈笑风生,胸有成竹,方才说起“炎威肆虐至极”时,却面露凝重之色。

   莫非军师亦无把握?

   赵云暗自思忖:“某非足智之辈,难谙此中机巧。然但逢变故,纵千难万险,亦必以命护军师周全!”

   于是抱拳道:“军师,那今晚好好休息,云就在临屋。但有事由,随唤即至。”

   诸葛亮看着赵云,嘴角还是露出了一抹温暖的笑。

   “子龙,你亦好生休息,今晚断无他事。”

   诸葛亮即便如此说,赵云亦未卸甲。

   抱着剑靠在床褥上和甲而眠。

   诸葛亮坐在屋中,看着烛火,久久难眠。

   南郑,这是他无比熟悉的地方。

   曾经因兴天师道而繁华,后却被曹操迁尽民众。

   曹操是聪明的,他让马超韩遂张鲁刘璋几方混战,最后大军压境,坐收渔翁之利,夺得凉州与汉中。

   张鲁也是聪明的,知道那个时候,自己已绝非曹操之敌,便铁心相依附,说出了那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也是这句话,不仅保住了他,也保住了汉中的万千黎民百姓。

   曹操虽然对百姓狠辣,有着极其务实的政治手腕,但对这种诚心归附之人,他还是能体现出他仁德的那一面。

   他心知汉中之战难以得胜,便尽可能拖延,焚毁汉中粮草,将汉中之民迁渡到中原之地。

   使得主公只得到一座空城。

   难以迅速组织军众北伐长安。

   而接下来,便是云长襄樊之战……

   想到此,诸葛亮又不禁哽咽,不愿再回忆下去。

   后来,败走城,白衣渡江,夷陵之战,白帝城托付……

   大多数时候,他把阿斗留在成都,征罢南中,便多留于南郑。

   为了让南郑重新的发展起来,他夙兴夜寐,事必躬亲。这里的一山一河,一草一木,他都深深的烙在自己的心里。

   为了足食,他推行屯田,募民垦荒,教百姓引渠溉田、深耕易耨;

   为了安民,他轻徭薄赋,设官分职,令吏卒护商道、葺民居,使流亡者复归田亩;

   为了固防,他踏勘险隘,依山筑垒,于要冲之地置烽火、布连弩,令羌氐诸部望而敬畏。

   为了让汉中的百姓免遭天灾侵扰,他查阅了汉中数百年的县志,何时有雨雪,何时有洪水,何时有地震,何时江水改道,他都牢记心中。

   晨起理千机,暮归筹百务,不敢假手于人。

   他带领百姓垦田种麦,指导百姓养蚕种桑。

   终在数年之后,让南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连年的北伐,还是耗空了国库。

   士族不愿战,百姓不愿战,连军卒也不愿战。

   可天下大势,虎狼在北,可不是你想不战就能不战的。

   倘若北伐,战场终将在敌国境内,若不北伐,战场却早晚会蔓延至自家国土之上。

   到时,百姓又当如何?

   当然,为百姓身安,亦可效张鲁之举,铁心投靠曹操。

   然,此又将先帝所托之宏愿置于何处?

   梦中那种既左右为难又有心无力的感觉,让诸葛亮如鲠在喉,几欲窒息。

   他闭上眼,两行泪水沿眼角而下。

   “幸非若斯,幸非若斯也……”

   他猛然睁开眼:

   梦中诸事,虽暗合天道定数,却亦藏不测之变。

   今主公虎踞荆交,威加川汉,基业如日中天,我又何由在此徒作黍离之叹?

   想到此,诸葛亮擦干了泪水,走到窗前,打开窗子,抬头望向星空。

   往昔夜幕垂时,星河如棋布九霄,璀璨交辉。然今夜穹庐似蒙玄纱,阴云四合,似有黯霭,往昔朗耀中天之星辰,多隐于溟溟雾霭,只有寥寥数星挂在天上,亦不复往日华光。

   诸葛亮明白,自己预测的不会有错,明日午后必有大雨。

   今当借此,收拢汉中民心,并使张鲁铁心为我所用。

   不要让主公再听到那句令人锥心摧肝之言。

   当即和衣而眠。

   而此时此刻,南郑城平日里最繁华的大街之上,今夜篝火通明。

   叮叮当当的凿钉之音吵的米民睡不着觉,很多人开窗观瞧,却见数百名鬼卒正在搭建祈雨台。

   此台高耸雄壮,又布红布华蓬,不知何人所用。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

   翌日清晨,不少米民聚在台下,一边仰头观望,一边互相聊天:

   “家里孩童被祭酒征用,作祈雨童子。此台既为祈雨而建。”

   “此是好事,为何忧虑?”

   “只不知会不会献祭自家孩儿。”

   “无妨,我家孩儿亦被征用,阎天师有言,宁可不得雨,亦无损孩儿片点汗毛,到时只按紫袍道人所言,举幡念咒便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