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第280章 闻荒唐葬礼,国太深谢皇叔

  吴国太一句问话,在场众人皆面面相觑。

   为何?

   新野诱敌之前,江东那边已经发来了丧帖。

   言及江北得传言,国太已命丧许都,江东上下为国太举行葬礼。

   刘备当时得到消息时也颇为震惊,过后想想,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因果缘由。

   不免赞叹国太乃勇烈之妇,为了让江东不被曹操掣肘,选择自戕以明志断祸,激励孙刘联盟抗曹的决心。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主公想的却未必正确。

   国太或未自戕,乃被软囚于许都。

   然而,这话咱又不能和江东明说。

   因为一旦猜错,那江东没准会把责任推到咱们身上。

   况且,国太之死,乃利于孙刘联盟。

   你说国太薨逝,我便派糜竺和孙乾带上厚礼,以参加吴国太葬礼。

   然而,擒夏侯惇之事依旧提上日程。

   在诸葛亮看来,若国太未死,以夏侯惇换取国太归荆乃大利之事。

   国太若死,以夏侯惇换归国太尸身,献与东吴,又成盟友之义。

   里外咱们都不吃亏。

   而以太史慈的角度,既与你孙权闹掰,我不承认国太已死,要换回国太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才有了二擒夏侯惇,换归国太之事。

   今吴国太问起葬礼之事,刘备亦不知该如何言说,面做为难之状。

   吴国太便兀自猜来:“莫非是那……孔文举??”

   刘备叹气道:“文举先生在国太入许都之时,确已自缢而亡,然此葬礼却非为孔文举而设。”

   “孔文举竟然自缢,甚为可惜……”

   吴国太有些急了:“那到底为何人而设。”

   见无法搪塞,诸葛亮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只好直言:“乃为国太而设也。”

   “啊???”

   吴国太闻听此言,惊讶得嘴巴可塞半只烤鸡。

   困惑之际,看向太史慈,见太史慈暗暗运气,面露苦怒之色。

   看向张氏和大乔,二女皆微微侧头,摇头叹息。

   又看向孙绍,小孩儿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她,说道:“孙儿也不懂,太母尚在人世,叔父为何要办葬礼?!”

   “假的!”

   吴国太忽然很笃定的摇摇头:“绝对是假的!”

   她又看向刘备:“刘皇叔,那权儿非不孝之人,哪有人未亡而举葬礼之事乎。”

   “这……”

   刘备想了想,竟为孙权解释道:“或是曹操散播假讯,故意放出国太之死的消息,诱吴主做出不当之举。”

   “哦?”

   吴国太陷入沉思。

   按说,她当时入许都,就是以自己的这条命换归孙权。

   孙权既归,她当自裁,以防曹操拿她为要挟。

   然而,曹操袒露心扉,以真心联盟江东为由,阻她自裁,就是为了继续拿她挟制江东。

   如此说来。

   就算她真自裁了,曹操也应该尽可能封锁消息,以维持对江东的威慑与操控。

   绝无可能在其未死之时,放出其死的假消息。

   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除非……

   “哦……”

   吴国太长出了一口气,她似乎懂了,脸上顿生愠怒之气。

   但这些话却不能明说于众人。

   想是权儿未能听闻我自裁于许都之信,便等不及了,造成‘国太已死’的既定事实,名正言顺地稳固权位并推动与刘备的联盟。

   按说,孙权这么做似乎也有些道理。

   可偏偏这让吴国太难以接受。

   又或者说,倘若光是葬礼一事,吴国太还是能够勉强理解孙权的。

   可结合追杀孙绍之事,吴国太就再也忍受不住。

   权儿啊权儿,你为何如此急也!

   为娘未死,你便举行葬礼,迫害长兄遗孤,你……你何其狠也!

   难道你忘了,你手中的江东大业,是谁托付给你的?

   想到此,吴国太激动之余胸口发闷,似有要晕厥之状,众人尽生关切状,张氏和大乔赶忙上前,为母亲抚背和胸,小孙绍也拉着太母之手,轻声呼唤。

   刘备急呼军医,吴国太却挥挥手,渐渐缓过神来。

   “无妨!”

   吴国太又看向刘备,朝刘备深深一拜。

   刘备惶恐,欲扶不得:“国太,此是何意?”

   吴国太到底还是理智的,她又问刘备:

   “皇叔,既知能救贫妾,何不与吴主言明,以阻其行此荒唐之举?”

   刘备亦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备焉能得知可救国太啊,自得夏侯惇后,已知国太葬礼,备尝思,万一国太尚在人世,岂不可救之!倘若国太真不在人世,亦可换归国太遗躯,亦可安葬于文台之陵。

   后交接之日,也就是今日方得知国太尚在人世,只尚未来得及通晓吴主。”

   太史慈补充道:“某亦尝不信国太薨逝。今得国太归来,实不负伯符所托也!”

   说到此,仰面含泪,似奠故友。

   吴国太点点头:“好,我已知晓。”

   刘备又问:“事已至此,国太有何打算?”

   吴国太思索良久,恨恨的叹了一口气:“权儿今此所为,我能如何?唯一死以全其孝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