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民间谚语故事大全

寒露时节的忙碌与收获

民间谚语故事大全 东风入律 1924 2025-03-15 23:08

  在一个名叫清平村的小村庄里,世世代代的村民们都遵循着古老的时令,靠着土地过活。清平村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田野,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边潺潺流过,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也孕育着村里一代又一代朴实勤劳的人们。

   寒露时节一到,整个村子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变得热闹而忙碌起来。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没来得及完全驱散夜的寒意,公鸡就已经打鸣报晓,催促着村民们起床劳作了。

   张大爷是村里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对每一个时节的农事那是了如指掌。天刚蒙蒙亮,他就披上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棉衣,戴上那顶破毡帽,扛着锄头出了门。今天,他要带着儿子和孙子去种麦呢。一路上,张大爷看着路边已经染上了些许秋霜的野草,嘴里念叨着:“寒露到了呀,这麦子可得赶紧种下去咯,误了时节,来年的收成可就没指望了。”

   来到自家的田地里,那片土地已经在前几天被翻耕过了,松软而又散发着泥土特有的芬芳。张大爷先是站在田埂上,眯着眼看了看天色,又打量了一下田地的情况,然后才招呼儿子和孙子下田。小孙子虎子才十岁,第一次跟着来种麦,兴奋得不行,一蹦一跳地就跳进了田里,结果一脚踩下去,陷进去了小半截,溅得满脸都是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张大爷耐心地给虎子示范怎么用锄头开沟,只见他双手握住锄头把,微微弯下腰,手臂一用力,锄头就利落地插进土里,再往后一拉,一条深浅合适的沟就开出来了。虎子在一旁看得眼睛都不眨,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去做,可他力气小呀,那锄头在他手里就像个不听话的调皮鬼,东倒西歪的,好不容易开出来的沟也是歪歪扭扭,深浅不一。张大爷笑着摇摇头说:“虎子,别急,慢慢来,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

   这边开着沟,那边张大爷的儿子就把麦种从口袋里拿出来,均匀地撒在沟里。虎子好奇地问:“爹,为啥要撒这么多呀,撒少点不行吗?”他爹笑着解释道:“傻孩子,麦种撒少了,长出来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到时候产量就低了呀,可也不能撒太多,不然太密了,麦苗长不好,所以得撒得均匀些才好呢。”撒完麦种后,张大爷又拿着耙子,轻轻地把土盖在麦种上,边盖边说:“这土盖好了,麦种就能暖暖和和地在土里睡一觉,等来年春天暖和了,就该发芽咯。”

   就在张大爷一家忙着种麦的时候,村西头的李婶子家也没闲着。李婶子家的棉花地在这个时节可是一片白茫茫的,棉桃都咧开了嘴,露出了里面白花花的棉花,就等着人去采摘呢。李婶子早早就叫上了自家闺女秀儿和几个相熟的邻家媳妇,一起去摘棉花了。

   她们每人腰间都系着一个大布袋子,手上戴着厚厚的手套,走进棉花地里,就开始忙活起来。秀儿手特别巧,只见她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捏住棉花,一拽,那棉花就完整地被摘下来了,然后迅速地放进腰间的袋子里,动作又快又利落。旁边的王嫂子打趣道:“秀儿啊,你这摘棉花的手艺,怕是咱村里数一数二的了,以后谁要是娶了你,那可真是有福咯。”秀儿脸一红,笑着说:“王嫂子,你就别打趣我了,赶紧摘棉花吧,这寒露时节天气说变就变,得抓紧把棉花都摘回去呢。”

   可这摘棉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呀,有时候棉桃里藏着个小虫子,冷不丁就会爬到手上,吓得几个媳妇哇哇大叫。有一回,李婶子刚把手伸进棉桃里,就感觉一阵刺痛,她“哎哟”一声,把手抽出来一看,原来是被棉桃的尖儿给扎了一下,手指头上冒出了个小红点。秀儿赶忙跑过来,着急地说:“娘,你小心点呀,疼不疼啊?”李婶子笑着说:“不碍事,不碍事,这点小伤算啥,咱庄稼人哪有那么娇贵的。”

   大家一边摘着棉花,一边唠着家常,从谁家的孩子最近长高了,说到村里最近的新鲜事儿,欢声笑语回荡在棉花地里,让这原本枯燥的劳作也变得有趣起来了。等袋子都装满了棉花,她们就背着沉甸甸的袋子往家走,那一个个背影,在秋日的阳光下,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而在村子的中央,有一块宽敞的打豆场,平日里孩子们会在这里玩耍,到了寒露时节,这里就成了打豆子的地方了。刘大叔家的豆子今年收成特别好,一颗颗饱满的豆荚挂满了豆秧,早就盼着把豆子打出来呢。

   这天,刘大叔叫上了几个壮劳力,把收割好的豆秧都运到了打豆场上。大家先是用叉子把豆秧均匀地铺散开,铺满了好大一片地方。然后,刘大叔牵来了家里的老黄牛,给老黄牛套上了石磙子。老黄牛仿佛也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乖乖地走到铺好的豆秧上,慢悠悠地走起来,石磙子就在豆秧上滚动着,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那声音在空旷的打豆场上回荡着,仿佛是一曲独特的秋日劳作之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