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民间谚语故事大全

有老人,嫌老人;无老人、想老人

民间谚语故事大全 东风入律 1953 2025-03-15 23:08

  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有户姓王的人家。家中有位年逾古稀的王爷爷,他的儿子儿媳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王爷爷年轻时也是村里的一把好手,耕田、打猎样样在行,还曾救过同村人的性命。可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增长,王爷爷身体大不如前,腿脚不便,还时常犯糊涂。

   儿子儿媳渐渐对王爷爷不耐烦起来。家里的活计,他们不再让王爷爷插手,觉得他只会添乱。吃饭的时候,总是把一些剩饭剩菜端给王爷爷,还经常数落他。村里的人看在眼里,都摇头叹息,可儿子儿媳却丝毫不在意。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云游的道士。他路过王家门口,看到王爷爷坐在门口,眼神中满是落寞。道士心中不忍,便上前与王爷爷攀谈起来。从谈话中,道士了解到王爷爷的遭遇,心中对他的儿子儿媳十分不满。

   道士找到王爷爷的儿子儿媳,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可知,老人是家中的宝,他们年轻时为家庭付出良多,如今老了,理应得到你们的善待。你们这样对待老人,是会遭报应的。”儿子儿媳却不以为然,觉得道士在胡说八道,还把道士赶出了家门。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爷爷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王爷爷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儿子儿媳表面上装出一副悲痛的样子,可心里却暗自松了口气,觉得终于摆脱了这个“累赘”。

   王爷爷去世后,家里的情况却开始变得奇怪起来。儿子做农活时,总是莫名其妙地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儿媳做饭时,不是把饭煮糊,就是把菜炒焦。家里养的牲畜也开始生病,原本好好的庄稼也逐渐枯萎。

   儿子儿媳开始慌了,他们四处求医问药,找风水先生看宅子,可情况却越来越糟。村里的人都在背后议论纷纷,说这是他们不善待老人遭了报应。

   这时,儿子儿媳才想起道士说的话,心中懊悔不已。他们开始怀念起王爷爷在的时候,虽然他老了,但却总是会在农忙时给他们递水送饭,在他们生病时嘘寒问暖。想起王爷爷以前教给他们的那些生活的道理,他们不禁泪流满面。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儿子儿媳重新为王爷爷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还在村里请了和尚做法事。之后,他们每天都会对着王爷爷的牌位忏悔,希望能得到他的原谅。

   也许是他们的忏悔起了作用,家里的情况慢慢有了好转。儿子做农活时不再摔倒,庄稼也渐渐恢复了生机,牲畜的病也好了。儿媳做饭也越来越顺利,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

   从那以后,儿子儿媳逢人便说:“有老人,嫌老人;无老人,想老人。这话说得太对了。老人在时,我们不懂得珍惜,等失去了才知道他们的好。”村里的人听了他们的经历,也都深受触动,对家中的老人更加孝顺了。

   这件事在村里传了开来,大家都把“有老人,嫌老人;无老人,想老人”这句谚语记在了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善待家中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谚语也传到了周边的村子,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劝孝良言。

   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听着这个故事长大,他们从小就懂得了尊重和孝顺老人的道理。而王爷爷的儿子儿媳,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这句谚语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时光流转,小山村依然宁静祥和。每到逢年过节,村里的晚辈们都会围在老人身边,嘘寒问暖,孝顺有加。大家都知道,老人是家庭的根,是家族传承的纽带,只有善待老人,家庭才能和睦,生活才能幸福。

   有一天,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在城里工作多年后回到了家乡。他在城里见过了很多世面,也赚了不少钱。可他却对家中的老父亲很是冷漠,觉得父亲跟不上时代,总是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

   老父亲虽然心里难过,但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忍受着。村里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想起了当年王爷爷家的事情,纷纷摇头叹息。

   村里的一位长者找到这个年轻人,给他讲了王爷爷家的故事,还说起了那句“有老人,嫌老人;无老人,想老人”的谚语。年轻人听了,心中有些触动,但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老父亲突然生病住院了。年轻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医院照顾父亲。在医院的那些日子里,他看着病床上虚弱的父亲,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愧疚。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无论多么辛苦,都要让他吃饱穿暖。而现在,自己却这样对待父亲,他感到无比的自责。

   老父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年轻人在父亲的葬礼上,哭得撕心裂肺。他想起了长者说的那句话,心中充满了悔恨。

   从那以后,年轻人彻底改变了。他开始关心村里的老人,经常给他们送些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他还在村里设立了一个养老基金,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老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