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明末:从零开始造反

第22章 赌约

  “李过,你这么积极,听懂了农会是什么意思吗?”李毅笑着问道。

   李过挠挠头皮,支支吾吾道:“俺确实没听太明白,啥子是农会。”

   旁边的乡民们哈哈大笑。

   实际上他们也没听太明白。

   被笑声刺激到,李过挺直了胸膛道:“但俺听明白了,有了农会,官府和艾家就不敢欺压咱们了。”

   这句话一出,周围的乡民不笑了。

   大家所求并不多,只想安安稳稳种田过日子。

   只要没有官府欺压,艾家的剥削,他们就能心满意足。

   李毅点点头,开口道:“李过这小子说得对,但没说完。大家听我细细说,听懂了,再加入也不迟。”

   农会主要是团结组织,要想让农会真正的发挥作用,首先要让所有乡民知道什么是农会,农会有什么用。

   李毅可不想搞什么煽动、愚民的手段。

   “第一,眼下灾荒不断,要尽快成立农仓,储备粮食用来应对荒年,让乡亲们不至于饿死。”

   “第二,组织团练,各村抽调一些青壮由我带着训练武艺,既能抵御贼寇,也能震慑宵小。”

   “第三,兴办农学,让十里八庄的孩童入学,识文断字。”

   听到李毅这么说,旁边的乡民们都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毅哥儿,这个农仓需要粮食,但是各家各户哪里还有余粮?”太爷爷提醒道。

   李毅点点头,笑着道:“这个农会既然是我提议的,那我先捐出来五两银子购买粮食,家底富裕的也可以捐钱捐粮。今后荒年靠筹款,断然不能发生饿死人的事情。”

   五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周围的乡民都惊叹出声。

   “毅……毅哥儿,俺烧炭还未赚到钱,但家中断炊了,能借到粮食吗?”

   人群里,一个中年乡民胆怯的问道。

   李毅笑着道:“当然可以。农会会派人去核查,然后你村长或族长出面,三方签订借粮的协议,就可以借三个月的口粮。这笔口粮没有利息,只要按时还上就好。”

   去年天灾不断,好多乡民家中都没太多余粮。

   他们每日忧心绝望,如今随着农会的建立,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时间,乡民纷纷面露喜色,感激的看着李毅。

   “这下不怕了。”

   “太好了,俺不用借艾家的印子钱了。”

   “毅哥儿,你这么做,这个冬天甘泉里一定会少饿死许多人啊。”高老丈激动的道。

   李毅苦笑着道:“我只是不想看到有乡亲活活饿死。”

   听到李毅这么说,周围的乡民眼神更加温和。

   太爷爷这时主动提议道:“那这个农仓就建在俺们李家祠堂,大家觉得咋样?”

   钱是李毅出的,大家伙都没二话。

   林家沟的村长开口道:“李毅,前两个俺能明白,是天大的好事情。但是让孩子们入学,这有必要吗?”

   “对啊。半大的小子,也算是半个劳力,哪有空去读书识字啊?”

   “俺家小子没那个书生命,费这劲干嘛。”

   李毅劝说道:“咱们让孩子们读书,也不是让他们去考秀才。让他们识文断字,今后约定成文也不怕被人骗,若是有机会,也能找个好活计不是。”

   乡民听了,都闷着头不说话。

   李毅笑着道:“孩童读书,纸墨笔砚的费用我来出,由云娘来教书。”

   听到李毅这么说,乡民们脸上顿时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眼下商铺招伙计,都是识文断字的优先录用。

   他们当然想让孩子读书识字,可奈何太穷了,没法把眼光放那么远。

   农会大体的框架商量明白,一些具体事务今后慢慢去做。

   李毅定了每三天,十里八庄的族长、村长和能人一起来开会。

   这时主桌的饭菜也端上来了。

   李毅当下站起来,端起烧酒道:“农会的作用,大家慢慢就会知道。但这酒席饭食不等人,大家干一碗。”

   “干。”

   高杰站起身举起了酒碗。

   其余人纷纷跟从。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乡民们早就饥肠辘辘,这时候酒碗碰撞,豪迈的划拳拼酒,吃肉喝汤,又有面食供应,都吃的尽兴。

   经过这一场饭局,十里八庄乡民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相应的,他们对李毅更加的信服。

   李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农会真正办起来,让乡民参加农会,听从农会的指挥。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团结起来,应对接下来的天灾兵祸。

   李毅望着欢声笑语,热闹欢呼的乡民们,他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久。

   单单两年的小旱就让乡民们入不敷出,靠着借贷度日。

   而记忆里陕西还会接连大旱,到时候赤地千里,饿殍满地,易子而食。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天灾会持续很多年,再加上小冰河的极端天气,会死很多人。

   李毅只希望那一天来临前,自己能够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带着乡民们,找到一条活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