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大地的一隅,有个如诗如画的小镇——桃源镇。它四周环山,绿水潺潺穿镇而过,田间麦浪翻滚,山上花团锦簇。镇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而美好。
镇西头有间小茅屋,住着阿锦和奶奶。阿锦出生时,天边云霞似火,映红了整个小镇。她自幼聪慧伶俐,对色彩和图案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知。可惜,阿锦尚在襁褓,父母便因病离世,只留下她与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年轻时是镇上手艺最巧的绣娘,她将对女儿的思念与爱,都倾注在阿锦身上。阿锦刚懂事,奶奶就开始教她织锦。从辨认丝线色泽,到掌握织机的每一处构造,阿锦学得全神贯注。小小年纪,她便坐在织机前,一待就是一整天,纤细的手指在丝线间穿梭,眼神专注而坚定。
时光流转,阿锦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织锦手艺也愈发精湛。她织的锦缎,无论是娇艳欲滴的花朵,还是灵动活泼的飞鸟,都仿佛有生命一般。每一幅锦缎展开,都似将整个春天的绚烂、夏天的蓬勃凝固其中。镇上的姑娘们以能穿上阿锦织的锦缎为傲,商人们更是不远千里赶来求购,阿锦的名声渐渐传开。
夏日的一天,阳光热烈地洒在小镇。阿锦如往常一样,带着新织好的锦缎去集市售卖。集市上人群熙攘,阿锦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一位身着绸缎的外地富商,看到阿锦的锦缎,眼中满是惊艳。他拿起一幅绣着鸳鸯戏水的锦缎,反复摩挲,赞不绝口:“这手艺,真是巧夺天工!姑娘,你开个价,我全要了。”阿锦微笑着报了个公道价格,富商连价都没还,便爽快地付了钱,还预定了许多款式。这一天,阿锦收获颇丰,心中满是欢喜,想着能给奶奶买些滋补的药材,再添几件新衣裳。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场可怕的疫病如恶魔般席卷了桃源镇。起初,只是几个村民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大家并未太过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可短短几天,患病的人越来越多,症状也愈发严重。病人浑身滚烫,虚弱得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痛苦的呻吟声回荡在小镇上空。
镇上的郎中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尝试各种药方,却都无济于事。疫病像无情的洪水,冲破了小镇的宁静与祥和,恐慌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孩子们不敢出门玩耍,大人们忧心忡忡,整个桃源镇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阿锦看着乡亲们在病痛中挣扎,心急如焚。她白天帮着郎中照顾病人,夜晚回到家中,望着织机发呆。她心想,自己的织锦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不能也为乡亲们驱散病痛呢?阿锦决定尝试用织锦来对抗疫病。
她翻出家中所有珍贵的丝线,那些丝线在烛火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阿锦将对乡亲们的担忧与关爱,融入每一根丝线。她坐在织机前,不吃不喝,日夜不停地织着。手指被丝线勒出一道道血痕,她浑然不觉。终于,一幅带有奇异草药图案的锦缎在她手中诞生。
阿锦带着锦缎来到村里患病最严重的张大伯家。张大伯躺在床上,面色蜡黄,气息微弱。阿锦轻轻将锦缎铺在张大伯身上,锦缎上的草药图案竟隐隐散发着微光。奇迹发生了,张大伯原本滚烫的身体渐渐降温,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他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说:“阿锦,我感觉好多了。”阿锦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此后,阿锦更加拼命地织锦。她带着织好的锦缎,穿梭在小镇的每一条街巷,将希望带给每一位病人。在锦缎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病人病情好转,桃源镇渐渐有了生气。
阿锦织锦抗疫的事迹,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遍了周边地区。镇外有个名叫刘富的财主,此人富得流油,却贪婪成性、心狠手辣。听闻阿锦的锦缎如此神奇,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的光,心想:若能将这姑娘和她的手艺据为己有,自己岂不是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借此巴结权贵。
这日,骄阳似火,刘富带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家丁,气势汹汹地闯进桃源镇。他们一路横冲直撞,吓得百姓纷纷躲避。刘富来到阿锦家,一脚踹开那扇破旧的木门。阿锦正在屋内照顾奶奶,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吓了一跳。
刘富大摇大摆地走进屋,眼睛在屋内扫视一圈,最后落在阿锦身上,假惺惺地说:“阿锦姑娘,久闻你手艺精湛,本老爷惜才,想请你到我府上,好吃好喝供着你,你只管专心织锦,保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阿锦心中厌恶,冷冷地说:“多谢老爷美意,我与奶奶在这小镇生活惯了,不愿离开。况且,我织锦只为帮助乡亲,并非为了荣华富贵。”
刘富脸色一沉,没想到阿锦竟敢拒绝。他一挥手,家丁们一拥而上,要强行带走阿锦。阿锦拼命挣扎,大声呼救。奶奶听到动静,从里屋蹒跚走出,喊道:“你们这些恶人,放开我孙女!”家丁们哪管这些,一把将奶奶推倒在地。奶奶头部重重磕在地上,顿时昏死过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