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春 流年总有春

第1章 钉缸

流年总有春 白马出凉州 2120 2025-03-15 23:39

  “胡萝卜,直愣愣,

   绿韭菜,水蓬蓬,

   一家人吃得笑盈盈...

   七里八里十五里,

   箍辘匠骑的个黑毛驴,

   打在张家庄的刹地里,

   不知道现在吃着呢,还是站着呢?

   报上名来,我箍辘匠的便是,我妈生我弟兄三个,老大是个毛毛匠,老二学了个倒铜,唯我老三生得乖舛,爱收拾个破缸烂罐。今日天气阳和,不免收拾起我的尕子,马子,四片瓦子,金刚钻子,箱子担子,钉缸去来!”

   (箍辘匠:旧社会钉碗箍缸的匠人;刹地:深翻后松软的地;毛毛匠:做皮货的匠人;倒铜匠:打造金银铜器的匠人;乖舛:荒诞幽默。)

   1988年立秋这天,一大早太阳刚升起来,阳曹村大队部的戏台上,就响起了久违的西北小调。

   张永泰头戴毡帽,抹着白鼻梁,唱起了《钉缸》。

   “张老三,你个木逼脸(不要脸)的老骚户,娃子都快娶媳妇子了,还唱《钉缸》这号子(这种)酸曲小调呢?”

   “就是,这《钉缸》可是封建四旧,要是再日子(以前),就该把张老三这老木逼脸抓起来批斗了!”

   戏台下,几个婆姨红着脸笑骂道。

   “你们懂个啥,不知道这雅到头就俗了,俗到头就雅了吗?”

   张永泰眼睛一瞪:“你们这些假惺惺的婆姨,嘴上骂我老骚户,心里还巴不得我把《钉缸》唱得再酸些呢!”

   “哈哈哈!”

   “你听听这个老骚户,还越说越来了!”

   婆姨们哄笑起来。

   张永泰又说道:“我们庄户家受苦人,日子就像破缸烂罐,天天得箍修(勉力维持),再不唱点酸曲小调笑一场,活得还有个球意思?”

   改革开放已经十年,大人娃娃不再饿肚子,可西北农村庄户人家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要说这钉缸,的确有些年月没人唱了,再不唱怕就没有人会唱了...”

   “亏了张老三还记得全!”

   戏台下的人又纷纷点头。

   “张永泰,你还有心情在这里唱酸曲儿?你家张卫东说要退学,下学期不来报名了,你怕还不知道吧?”

   戏台下,传来一个女人的冷笑。

   却是阳曹小学的夏老师。

   她是南方人,上山下乡的时候来到了西北阳曹村,嫁给了村支书的儿子贺强,当了民办老师,生子成家,就再也没有回去。

   就像被风吹来的草籽,在西北大漠边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夏老师可不爱听什么西北酸曲小调。

   在她看来,张永泰这《钉缸》小曲粗鄙不堪,简直就是臭不要脸的耍流氓,便出言讥讽。

   “啥?张卫东要退学?这狗怂东西咋没和我说?”

   张永泰一听夏老师的话,一把扯掉头上的毡帽,“腾”地跳下戏台,挤出人群走了。

   “唉,将(刚)把张老三的钉缸听到兴头上,叫夏老师给搅黄了...”

   “张永泰家的三娃子张卫东也真是的,年年留级,小学上了十年还在五年级,压根就念不进去书嘛!”

   “不念书咋行呢?想不在这沙窝窝里受苦,只有念书一条路啊!”

   乡亲们纷纷摇头叹息。

   阳曹村地处河西走廊武凉地区的沙城县青湖乡,三面被沙漠包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生活条件很艰苦,人们就非常注重娃娃们的教育。

   再穷再难的人家,也得让娃娃上完小学,绝不能再当“睁眼瞎(文盲)”。

   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家,尽量供娃娃们上个初中高中,万一考上大学,就能走出沙窝窝,不用再在风地里受苦。

   这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要是谁家的娃娃考上了大学,走出了阳曹村这个沙窝窝,便成了全村的骄傲,全家人都会得到所有人的敬重。

   像张卫东这样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的孩子,在阳曹村简直就是离经叛道的败类。

   张永泰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家里,就见三儿子张卫东和五儿子张学文在院子里的沙枣树下玩。

   “老三,你是不是给夏老师说,不想再念书了?”

   张永泰瞪着张卫东问道。

   “就是的。”

   张卫东低头闷声回答。

   “啥?你还答应得大剌剌的?老子今天非用家法抽死你这狗怂东西!”

   张永泰一脚踹翻张卫东,就冲进上房取他的“家法”。

   一边的张学文见状,赶紧跑到东屋找大哥张胜利搬救兵。

   “大哥!爹又打三哥了!”

   “老三又咋了?”

   躺在炕上看书的张胜利,一骨碌翻起身跳下炕,趿拉着鞋就出了东屋。

   只见怒不可遏的父亲张永泰,抡着“家法”,夹头夹脑地狠抽跪在廊檐下的三弟张卫东。

   所谓“家法”,其实就是一根沙枣木棍,三尺来长,笔直光滑,是脾气暴躁的张永泰专门用来教训儿子的工具。

   不过,能让张永泰动用“家法”的,基本上都是老三张卫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