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在下,中医黄素

第432章 认药辨药

在下,中医黄素 十年老陈皮 2022 2025-03-15 23:45

  铃铃铃!

   走廊里响起上课的铃声,学生们回到教室。

   陈静山翻开教材,说道:“大家没有学习中医,我相信大家都通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知道扁鹊这个人物,也知道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讳疾忌医必丧生的道理。”

   《黄帝内经》讲,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再次治血脉,再次治筋骨,最后治脏腑。如果等到病入脏腑、骨髓,你再去治就半死半生了。

   陈静山接着讲道:“就像老农种菜,辛勤的老农看到小草萌芽就锄掉,这样就不会跟庄稼抢肥料。所以高明的医生看到病人疾病的萌芽,就把病气拔掉,这样疾病就不会跟脏腑抢气血,暗耗津液。可如果等到疾病长成后怎么办呢?”

   “就像庄稼田地里,草与庄稼一样高,你即使拔掉草,也会伤到庄稼的根。同时,草长这么高了,它在田地里吸收了很多肥料。对于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病,反复治疗不愈,这些疾病就像顽固的杂草,它已经蚕食了你很多精血。”

   “这时要治理就非常不容易,你不带病拔除杂草,又怕庄稼被掩盖,没有肥料,长不起来,你如果拔除,又怕杂草的根与庄稼连在一起,最后伤了庄稼,这就是小病不治,到最后进退两难的道理。”

   陈静山用农田除掉杂草的浅显道理做比喻,给学生们逐一讲解了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思想理论。

   俗话说,最厉害的不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制定策略,严格

   能够避开问题,甚至让问题根本不发生的人。

   然后陈静山又给我们讲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

   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

   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

   扁鹊有三个兄弟,大家以为扁鹊医术最高,名闻天下。

   其实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扁鹊排第三。

   为什么呢?因为扁鹊大哥精通养生,在疾病还没出现的时候,就用导引针化解于无形,所以大哥的名气没传出家门。

   而二哥能见微知着,治病于萌芽,疾病稍微露出点蛛丝马迹,比如感冒初起身上疮疡很小的时候,二哥就能随手用药,把这些小疾小病像拔小草一样,迅速除掉,所以二哥的名气没有超出乡里,因为乡里的人都认为二哥只会治小毛病。

   而扁鹊就不同了,疾病已经形成了,疮疡大包块,病人卧病在床,奄奄一息。

   这时扁鹊又针又药,还能用刀,把病灶割开,排出脓水,然后让病人慢慢康复。

   这样大动手术,大用药物,让病人觉得很厉害,很高明,而且治疗的病都是病入脏腑深处,已经是大病铸成的,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之疾,十个能够救回三两个就很高明了。

   所以扁鹊的医名传得天下人都知道。

   扁鹊却说,最厉害的还是我大哥,根本没有让疾病发生;其次是我二哥,根本没有让疾病变大,在疾病还小的时候,就迅速除掉;最差的就是我了,只能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陈静山讲得这么生动,不禁掩卷深思,一个不懂得养生防病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

   中医讲究既要学会应对已经铸成的疾病,更要从根源上通过养生杜绝疾病、根除疾病。

   与其将来发展成大问题,不如在小问题的时候,就把它们解决掉。

   拔小草总比拔大草轻松吧,让田地小草不生,总比田地杂草丛生,庄稼要长得好吧。

   陈静山用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知识的时候,还了解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不单是整体观、辨证论治两大特点,还有第三大特点,就是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用这种治未病的方法,让疾病不发生、少发生。

   而不是网络中医黑所说的“治未病”就是不能治病。

   恰恰相反,治未病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说西医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医学,他们只能治疗已病,治病的同时也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为什么西医只能治疗已病,而无法治未病呢。

   一个只能靠着大量实验数据左证的医学,一个对人体和疾病关系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医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